苏州市太仓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1 苏州市太仓市统计局

太仓市统计局

2004年2月20日

2003年,全市人民在中共太仓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争先进位、跨越发展”,争当“两个率先”排头兵的目标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凝心聚力,务实奋进,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努力克服非典疫情、持续高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主要指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6644元(折合约5636美元),比上年增加6550元。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3.5亿元,比上年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21.96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74.54亿元,增长9.5%,增幅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5%,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7.1:55.8:37.1.调整为6.4:58.1:35.5。

财政收入增势良好。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1.62亿元,比上年增长33.6%(同口径增长29.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16亿元,比上年增长42.3%。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9.0%上升到10.3%,提高了1.3个百分点。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1.57亿元,比上年增长39.6%。

固定资产投资

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18亿元,比上年增长85.2%,增幅比上年提高48.1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民间投资加速启动。从经济性质看,国有集体投资21.56亿元,增长38.5%;外资投资66.73亿元,增长133.5%;个私投资22.89亿元,增长44.1%。

房地产投资增长加快。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08亿元,比上年增长89.8%;商品房施工面积87.03万平方米,增长96.7%;竣工面积28.58万平方米,下降6.8%;商品房销售面积29.2万平方米,下降17.8%,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25.44万平方米,下降17.1%。全年商品房销售额5.36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4.27亿元,增长0.5%。

价格

市场价格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9%。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2.4%,居住类价格上升7.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升2.7%,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升0.5%,衣着类价格与上年持平。除此以外,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下降2.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4.6%,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0.9%。

农业

农业结构继续优化调整。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5.3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种植业产值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畜牧业产值5.1亿元,增长4.5%;渔业产值5.6亿元,比上年增长1.8%。

调整种植结构,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粮棉油面积继续调减。粮、棉、油种植面积分别为2.98、0.09和0.49万公顷,分别比上年调减7.8%、10.3%和18.1%。全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为57:43。优质品种比例明显提高,专用小麦、优质水稻、双低油菜种植比例分别达到85.0%、86.0%和95.0%以上。全年粮食总产量19.1万吨,比上年下降9.5%;棉花总产量1070吨,比上年下降13.6%;油菜籽产量6207吨,比上年下降28.0%。农副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扩大生产。全年水产品产量3.8万吨,比上年略减;生猪出栏21.2万头,比上年增长6.5%;家禽出栏2173万只,增长23.7%。农业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新型蔬菜等出口比重明显提高。出口加工蔬菜品种增加到20多只,年加工4万多吨,创汇1800万美元。

农产品经营品牌意识增强,农产品质量建设步伐加快,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建立。新建标准化、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9个,面积2667公顷,其中3个基地已被列入苏州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1个无公害基地获省认证。绿色食品认定28只,待批3只。对17家农贸市场实行了农残检测和市场准入制度。至年末,全市注册品牌的农产品6个。全市已有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19家,其中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6家。被列为省级龙头企业2家和苏州市级龙头企业4家,销售收入、利税分别比上年增长55.4%和30.5%。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2.9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814台,小型手扶拖拉机1066台,农用运输车761辆。农村用电量11.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0%。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取得新进展,农业综合防汛抗灾能力进一步提高。水稻机械化播栽达到1333公顷,三麦、水稻机收割率分别达到了99%和74%以上。

土地资源利用和农业生态保护受到广泛重视。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实行有效控制。全年复耕整治土地741公顷,新增耕地面积98.64公顷,年末耕地面积3.66万公顷。

工业

工业经济增速加快。以大项目、大企业为依托,重点行业为龙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434.79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4.45亿元,增长26.5%,占全部工业份额由上年的55.1%上升到58.5%,上升了3.4个百分点。工业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总体水平大幅提高。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93.06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49.38亿元,比上年增长26.1%。产品销售率达97.5%。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0.0%。全年实现利税总额37.67亿元和利润总额20.3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7%和27.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为26.22亿元和15.8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3%和27.9%。重点发展行业对工业快速增长的拉动作用已开始显现。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配件制造业、自行车制造业、电力、造纸制造业5个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6.68亿元,比上年增长38.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14.4%。

金融业

金融业加强服务创新,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金融存贷款业务量继续增加。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幅都明显快于上年,并且,各项贷款余额增幅明显高于存款增幅。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86.57亿元,比年初增加56.62亿元,比上年增长43.6%;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48.23亿元,比年初增加71.84亿元,比上年增长94.1%。贷款余额中,中长期贷款余额63.82亿元,比年初增加4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94.3%。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不良贷款率进一步降低。消化历年不良贷款1.59亿元,不良贷款率比上年末下降5.1个百分点。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524.77亿元,比上年增长74.6%,现金支出545.7亿元,比上年增长71.7%,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20.93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城乡居民储蓄余额97.44亿元,比年初增加16.75亿元,比上年增长20.8%,人均储蓄21643元。外汇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36亿美元和1.11亿美元,分别下降8.9%和增长72.04%。保险业收入迅速增长。全市全年保费收入4.24亿元,比上年增长39.9%。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1.49亿元,比上年增长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