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太仓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国内商业 努力改善消费环境,不断加快布局结构和经营业态调整,商业企业的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日趋明显,轿车、家居类商品消费进一步扩大。商业流通规模不断扩大。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增势强劲,实现商品购进总额43.3亿元,比上年增长41.0%;商品销售总额46.2亿元,增长42.2%,其中批发销售39.4亿元,增长46.5%。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城区零售额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农村零售额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各类商品销售全面增长,其中,批发零售业29.8亿元,比上年增长11.0%,餐饮业6.3亿元,比上年增长20.6%。至年末,全市各类市场60个,其中,消费品市场50个,生产资料市场7个,生产要素市场3个,市场成交额达77.9亿元,比上年增长4.4%。 邮电通信、交通运输 邮电通信、交通运输、仓储加快发展,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能力不断增强。通港公路西段工程竣工通车,沿江高速、苏昆太高速建设按期推进,339省道改线、太蓬公路、锡太一级公路太仓段、沪浮璜公路向北延伸段等工程启动实施。全市机动车辆猛增,社会运输能力大幅提高。年末拥有机动车辆13.67万辆,其中,客车1.43万辆,货车0.65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59.4%和1.5%。私牌汽车1.25万辆,新增0.47万辆,比上年增长59.3%。全年港口接靠船舶2860艘,完成货物吞吐量808.6万吨,比上年增长76.9%,其中集装箱运量5.0万标箱,比上年增长4.2%。 邮政业务加快发展。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收入5001万元,比上年增长5.5%。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全年发送函件455万件,特快专递18.3万件,报纸1586万份,杂志52.4万份。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社会化应用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新进展,已开通政务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通信行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2.76万门,全年新增电话交换机2.97万门。全市电话用户19.24万户,增加3.48万户,比上年增长22.1%,其中,住宅电话12万户。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34.5万户,增加16万户,猛增86.5%。 二、改革开放 体制改革 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完成了市属工业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改革;首批26家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农村改革取得较大成果。实行了农业税征缴办法改革,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29公顷、各类合作经济组织35家;调整完善了户籍、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和用地政策。完成了第三轮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实行了乡镇机关用车改革,对全市146个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完成了第二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92项。政府职能转变和城市投融资、教育卫生体制等其他各项改革顺利推进。 社会保障 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至年末,全市11.25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其中净增职工养老保险1.30万人,社会发放率达100%;全面实施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市参保人数达9.33万人,其中4.84万人享受了养老待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迅速扩大,农村大病风险保险制度顺利推行。13.40万人参加医疗保险,其中净增医疗保险3.40万人。参加大病风险合作医疗保险的农民20.62万人,农村大病风险保障参保率提高到91.3%。新增失业保险2.62万人。 对内开放 以加快“接轨上海”和对浙江温州等地民资的招商为重点不断扩大开发,有力地激活了本地民间投资。全年新增私营企业963家、个体工商户5200户、注册总资本达19.85亿元,分别增长15%、36%和102%。引进内资成效显著。新引进外来资本总量与规模均取得了飞跃,总投资达100.64亿元,实际到帐63.31亿元。超千万元项目85只,总投资达17.29亿元;超亿元项目26只,总投资达82.89亿元。引进浙江温州项目47只,总投资达35.6亿元;引进沪上企业59家,总投资达34.8亿元。 对外开发 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2.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进口总额10.95亿美元,增长48.9%;出口总额11.69亿美元,增长25.2%。在产品出口中,机电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机电产品出口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5%,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9.3%。 以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引资质量。全市注册外资12.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1%;实际利用外资6.22亿美元,增长55.4%。全年工业吸收外资合同金额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比重为71.5%。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248项,比上年增长11.2%;全年批准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大项目75只,比上年增加37只,合计注册外资9.98亿美元,占全市注册外资总量的81.9%。投资我市的客商由上年的23个国家和地区增加到26个。外资企业增资力度继续加大。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增资0.82亿美元,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13.1%。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持续稳步增长。全年批准对外投资项目248个,投资总额21.39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1508万美元,增长70.2%;实际完成营业额1489万美元,增长155.9%;派出劳务人员281人次,增长17.1%。 太仓港经济开发区建设 太仓港经济开发区功能开发、产业升级和扩大开放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进一步显现。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0.17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工业总产值199.44万元,比上年增长20.7%;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78.89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实现工业利税23.13亿元,比上年增长27.2%;注册外资8.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6.7%;实际利用外资4.23亿美元,增长47.9%;固定资产投资92.9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2%。港区全年新开建泊位7个,其中万吨级泊位6个,累计已建成生产性泊位22个,年吞吐能力突破1500万吨。石油、化工、电力、造纸、钢铁、物流等特色产业板快凸现群体发展态势。新区精密机械、电子信息、汽车配件、自行车等产业不断壮大,德资、日资工业园的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同济科技园示范效应明显,外贸创业园建设进程加快。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 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环境建设大力度推进。城市交通体系逐步改善,交通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加紧实施“美化东大门、改造西大门、建设南大门、拓展北大门”系列工程,完成了城区主干道亮化美化、郑和路整治、新浏河生态林带东段建设、人民公园扩建和南园提档等一批重点工程,实现了县府街、长春路与弇山路等城市路网贯通,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大力实施“道路畅通工程”,通过了国家“二等管理水平”的考核验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