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张家港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03年,是张家港市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力推进“两个率先”,大力弘扬张家港精神,同心同德,扎实工作,积极化解“非典”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断克服前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胜利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75.0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9%。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1.1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完成299.91亿元,增长22.8%;第三产业完成164.05亿元,增长16.5%。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3:63.2:34.5。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达到5.55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6700美元。全年实现财政收入66.98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61亿元,分别增长55.5%和45.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11亿元,增长56.5%。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在高平台上继续保持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实现粮食总产21.63万吨,水稻和皮棉单产分别达8607千克/公顷和1123.5千克/公顷,多种经营总收入50.38亿元。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增花木、果树、蔬菜种植面积1466公顷。农产品质量建设步伐加快。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5个、无公害农产品19只,完成各类蔬菜农药残留和生猪“瘦肉精”检测23.3万批次。农业招商引资和产业化经营取得进展。利用各类资本7.1亿元,新增农业龙头企业9家,累计95家,订单农业面积超过1400公顷,转移农村劳动力超过1万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投入1.18亿元建成一干河枢纽、十字港节制闸等一批长江防洪工程,开挖疏浚四级河道1907条计798公里,完成水利总土方583.7万方。新增各类中型农机具47台(套),整理土地700公顷。 工业经济 工业经济强势增长。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达到1021.98亿元,比上年增长36.2%。实现工商入库税收50.03亿元,工业用电77.23亿千瓦时,分别增长33.1%和34.7%。完成工业利税总额72.79亿元,利润41.75亿元,分别增长38.2%和39%。十大企业集团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占全市的48.8%和47.2%,沙钢集团产品销售达到203亿元,成为苏锡常地区首家年销售超200亿元的企业。全市完成工业投入142.02亿元,增长67.1%。总投资30.7亿元的十大竣工项目按期建成投产,总投资35.4亿元的十大开工项目全部开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1只,新增博士后工作站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5只。工业产品质量稳中有升,有4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免检产品,6只产品获江苏省名牌产品称号。资本经营扎实推进,华芳股份成为我市首家在国内A股市场直接上市的企业。个私经济发展迅猛。新办私营企业2531家,注册资本30.17亿元;新办个体工商户7041户,注册资本3.22亿元;利用外地民资25.43亿元,完成投入26.46亿元;个私经济入库税收14.07亿元,占全市工商税收总额的28.1%。 服务业 服务业活力增强。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6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物流业发展加快,实现业务总收入26亿元。张家港口岸完成货物吞吐量4512.6万吨,集装箱运量24.74万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41.2%和22%。市场建设取得突破,总数达到106家,完成交易额235.54亿元。保税区化工品市场交易额达到103亿元,液体化工品交易额位居华东地区首位。商贸服务业日益繁荣。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57亿元,增长15.4%。住房、汽车、通信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共销售各类商品房100.43万平方米计18.21亿元,新增私家车7848辆,实现通信业务总收入9.09亿元。旅游开发力度加大,建成了全国首家江岛型水上高尔夫球场。金融业快速发展,全市存、贷款余额分别达440.12亿元和397.57亿元,比年初增长105.38亿元和138.6亿元。金港投资担保公司共为各类中小企业和农村种养殖大户提供贷款担保2.75亿元。 体制改革 服务型政府建设得到加强。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定期举办“政务广场”,加快“电子政府”建设,53个市级机关就服务事项向社会公开承诺,畅通了社情民意反馈渠道,提高了行政效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削减审批事项96项。事业单位改革取得突破,32家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完成了转企改制。政风行风建设取得成效,全面落实政风行风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规定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实施了镇级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基层政权建设进一步加强,荣获“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称号。继续贯彻“严打”方针,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首批获得“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称号。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监察管理力度,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批办三资企业231家,实现注册外资11.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5%,到帐外资6.02亿美元,增长24.9%。保税区、省级开发区、沿江开发区注册外资和到帐外资分别占全市的40.9%和54.9%,杨舍、凤凰等2个镇注册外资超1亿美元。全市共批办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73只,比上年翻一番。完成进出口总额51.38亿美元,其中出口19.71亿美元,分别增长74.2%和37.9%。其中国泰国际集团出口9.28亿美元,连续3年位居江苏省级外贸集团首位,并成为全市第二家年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的企业。外经合作继续拓展,劳务输出总量在苏州保持领先。以港兴市战略深入实施。港口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口岸大通关工程顺利启动。各涉外单位紧密配合,通力合作,完成海关关税和代征税77.02亿元、出入境检验检疫货值43.6亿美元,查验到港国际航行船舶2668艘次。载体建设力度加大,各类资源进一步整合集聚,初步构筑了“三区”和各专业园区互补合作、联动开发的新格局,形成了对外招商的整体优势。积极推进沿江开发,沿江临港的辐射效应日益显现,临港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份额越来越高。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全面拓展。行政区划调整平稳实施,全市建制镇由19个调减为8个,初步形成了“一城四区”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引进国际先进理念,按照城市未来发展要求,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多项专业规划。市域交通建设步伐加快。金港大道、江海中路建成通车,沿江高速公路、苏虞张一级公路、港丰公路、东南二环路等一批重点交通工程加快推进。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第二污水处理厂、东西区污水管网配套工程如期完成,东区供水复线工程贯通投运。新建改造11条市政道路,完成了世纪广场、文化广场、街心公园等重点区域的夜景灯光工程。园林绿化工作取得突破。新增各类绿地1267公顷,市区绿地率36.5%,绿化覆盖率40.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6平方米,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城乡大环境整治向纵深推进,城市管理不断加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经营有序推进。共拍卖土地85宗计158.24公顷,实现土地收益5.46亿元。制定出台了《张家港市农村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暂行办法》,统一规范了农村房屋的拆迁。全市共报建工程项目720项,新开工面积625万平方米,完成建筑施工面积410万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