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昆山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1 苏州市昆山市统计局

2005年,全市人民在中共昆山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十届八次、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的部署,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和“两个率先”总目标,努力克服宏观环境偏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坚持加快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基本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水平,为“十五”发展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4.1%。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巩固。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0亿元,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500亿元,比上年增长24.1%;第三产业增加值220亿元,比上年增长24.2%。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达11.3万元(按现行汇率折14005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6.89万元(按现行汇率折8539美元)。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16.82亿元,比上年增长36.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1.62亿元,比上年增长36.5%。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0%,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江阴和张家港两市,跃居全省第一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继续高居全国各县(市)之首。在全国百强县(市)评比中,首次超过顺德,升至第一位。

农林牧渔业

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6亿元,与上年持平。农业生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水稻亩产508.5公斤,三麦亩产282.2公斤,油菜籽亩产137.3公斤。新增绿色食品基地13个,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2个、绿色食品93个,引进农业项目43个,其中外资项目31个、民资项目12个,总投资20.6亿元。全年发放粮食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和购买农机具补贴资金640万元。农产品品质结构不断优化,优良品种覆盖率上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继续推进。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39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完成土石方675.82万立方米,清淤河道207公里,加高加固防洪圩堤82公里,新建护岸挡墙28公里。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2.8万千瓦。全市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3%,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

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工业继续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深化企业改革,积极开拓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333.24亿元、工业增加值4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9%、24.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持续高速增长,总产值为2086.99亿元,比上年增长50.4%。私营工业稳定发展,以私营工业为主的其他经济完成产值219.84亿元,比上年增长2.9%。大中型企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全市252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556.56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达66.7%,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实现销售产值2299.72亿元,比上年增长41.1%;产销率为98.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好转。实现利税总额119亿元、利润总额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4%、22.5%。

IT产业集聚度不断增强。全年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笔记本电脑1566万台、数码相机731万台,分别比上年增长64.0%和122.9%。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的规模以上IT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56.32亿元,比上年增长49.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9.8%,占全省规模以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的五分之一。

建筑业

建筑业发展平稳。不断规范建筑市场,强化行业管理,建筑企业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促发展,工程质量和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2005年,本市有资质的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76亿元,比上年增长0.4%,施工面积115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00万平方米。

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全市机动车辆增多,社会运输能力提高。年末拥有机动车辆15.14万辆,其中汽车5.91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6.0%。私家车拥有率明显提高,全市年末私家汽车拥有量为3.73万辆,比上年增长30.6%,占全市的比重达63.2%,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新增公交线路5条、延伸13条,新增、更新公交车辆108辆。全年完成工程量10.5亿元,建成高级公路里程54公里,“三纵六横两环五高十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路网体系格局基本形成。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3104公里,其中:国道32公里、省道91公里、县道241公里、乡道2496公里;高速公路86公里、一级公路402公里、二级公路1743公里、三级公路148公里、四级公路155公里。公路密度为3.35公里/平方公里。交通局系统完成客运量150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1568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3143万吨公里。全市港口吞吐量52.9万吨。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3亿元,比上年增长20.5%。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全年发送信函664.51万件,特快专递54.51万件,比上年增长26.4%。电信业务迅速发展。全市年末电话用户74.0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5.7%;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0.8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0.89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8.8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7.2%。

国内贸易业

商业企业以加快结构调整、发展新型商业业态为抓手,努力改善消费环境,扩大市场销售。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较快。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40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贸易业零售额为83.34亿元、餐饮业零售额为17.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8%和22.3%。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汽车、通信类产品以及与住房相关的商品消费进一步扩大。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连锁业发展势头强劲,规模效应凸现,全年连锁超市完成商品零售额15.16亿元,比上年增长38.1%,成为最显成长性、最具活力的市场经营业态。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活跃。

市场物价

市场价格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3%。与上年相比,文化教育娱乐用品类、食品类、居住类、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5.2%、4.6%、3.2%、0.8%;衣着类价格下降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