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昆山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2-01 苏州市昆山市统计局

四、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4.81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多元投资格局进一步形成。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基础建设投资34.48亿元,比上年增长69%,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14.7%;房地产开发投资67.72亿元,比上年下降15.8%,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8.8%。从产业投向看,第二产业投资131.64亿元,比上年增长62.1%;第三产业投资102.71亿元,比上年下降6.5%。二、三产业的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56.1%和43.7%。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35.45亿元,比上年增长69.4%,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6.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116.79亿元,比上年增长60.8%,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9.7%;民间投资53.81亿元,比上年下降2.5%,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2.9%。年内又有205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相继建成投产。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环境保护

以创建全国生态市为中心,以水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着力推进突破环境瓶颈的重点项目建设,全力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社会。建成开发区港东、花桥污水处理厂和第三垃圾填埋场。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0%,全年环境空气良好天数达标率为96.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10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6.9。建成绿色学校29所,其中:省级2所、苏州市级10所、昆山市级17所。城市环境不断优化。周庄镇荣获“中华环境奖”,巴城、张浦、周市、千灯、花桥镇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城乡建设

城市化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规模空前,城市公用事业快速发展,城市综合功能有了较大程度提升。沿沪大道、千淀公路、陆石公路、南北公路石牌段、江浦路南延伸段,澄周公路张家港大桥、皇仓泾大桥等建成通车。新建、改建的9个高速公路互通投入使用,市域交通网络趋于完善。全年投入绿化资金近7亿元,完成造林绿化面积2.56万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3%,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0.3%。公用事业设施继续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泾河水厂五期工程完工,第三水厂主体工程完成土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63.5万立方米,全年供水总量1672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3.0%。全市供电负荷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最高供电负荷137.4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3.4%,全年用电量79.8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9.2%,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4.8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6.0%。共投入电网建设和改造资金1.8亿元,开工建设220千伏变电所2座、110千伏变电所4座,其中:西横、杨湘、香塘、集善4座110千伏变电所在年内先后投入运行,新建或改造配电线路122回,250公里,至2005年末,昆山电网已拥有变电所44座,供电容量381.35万千伏安,输电线路1105公里,配电线路363回,2700公里。

五、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

全市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稳定在较低水平上。全市出生人口6003人,出生率为9.29‰,死亡人口3933人,死亡率为6.0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0‰,比上年下降0.75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54603人,比上年末增加17446人。年末外来暂住人口达689235人,比上年末增加63890人,增长10.2%。

就业

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机制市场化,全市就业情况良好。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7.45万人,比上年增加3.02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159人,其中农村“4050”人员5555人。至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742人,登记失业率为2.22%。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至年末,城镇三大保障覆盖率达99.0%。有64.08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5.97万人参加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按时发放率保持100%。有56.08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有30.48万人参加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占农村应参保人数的99.3%,行政村覆盖率和基金到帐率均达到100%。兑现农民征(使)用土地补偿金4亿元、保养金2亿元,1.5万名被征地农民进入城保。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工作得到加强,低收入群体得到关心和重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水平标准从上年的每月260元提高到300元。落实城镇低保对象1080户、2368人,农村低保对象2868户、6916人,共发放差额补贴864万元。全年发放特困人群医疗救助卡3907张,改造农村特困户危房64户。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床位数为1130张。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000元,比上年增长14.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450元,比上年增长1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09元,比上年增长12.0%。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多。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本外币)227.44亿元,比年初增加39.13亿元,人均(按户籍人口计算)储蓄存款达3.47万元,比年初增加4700多元。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786元,比上年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311元,比上年增长10.0%。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为35.6%、城镇居民为35.9%。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增加。至年末,平均每百户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城市居民家庭:彩电210台、家用空调180台、影碟机77台、移动电话171部、照相机50台、家用电脑53台、热水器105台;农村居民家庭:彩电154台、轻骑和摩托车102辆、洗衣机103台、热水器94台、移动电话178部、影碟机53台、家用空调100台、家用电脑34台。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70.2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7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6.4和5.5平方米;市区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100%。

过去的一年,虽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也不能忽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市区交通拥堵状况比较突出,城市各项功能有待完善,居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民营经济总量、规模还有待于提升。昆山已经跃上新的台阶,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昆山人一定能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咬定“两个率先”目标不放松,大力弘扬“三创精神”,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不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