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昆山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市人民在中共昆山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视察昆山为动力,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十届六次、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的部署,坚持加快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努力克服国家宏观调控、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对我市经济发展的种种影响,扎实推进“两个率先”的各项工作,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4.5%。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巩固。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0亿元,比上年下降4.8%;第二产业增加值389亿元,比上年增长25.0%;第三产业增加值171亿元,比上年增长25.9%。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万元,达9.07万元(按现行汇率折10961美元),按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暂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83万元(按现行汇率折5839美元)。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85.83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1.54亿元,比上年增长30.5%。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1%。地区生产总值和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均在江阴和张家港两市之后,居全省第三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一般预算收入继续高居全省各县(市)之首。在全国百强县(市)评比中,首次超过南海,居顺德之后,升至第二位。 农林牧渔业 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农业生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全市发放粮食直补和水稻良种补贴资金496万元,受益农户5.84万户。农资供保得到落实,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粮油生产获丰收,水稻亩产达566.6公斤,三麦亩产266公斤,油菜籽亩产142.4公斤。粮食总产自1996年以来首次出现增长。制定了《昆山市农业综合发展规划》,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8个、绿色食品基地5个,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37个、绿色食品30个。农产品品质结构不断优化,优良品种覆盖率上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继续推进。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1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完成土石方762万立方米,清淤河道236公里,加高加固防洪圩堤89公里。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2.7万千瓦。全市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7%,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 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工业继续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深化企业改革,积极开拓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633.31亿元、工业增加值368.6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0%、27.4%,国有和集体工业稳定发展,国有工业总产值16.83亿元,比上年增长2.0%;集体工业总产值15.68亿元,比上年增长5.0%。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持续增长,总产值1387.22亿元,比上年增长56.0%。私营工业发展加快,以私营工业为主的其他经济完成产值213.58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大中型企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全市171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010.6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达61.9%。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实现销售产值1607.95亿元,比上年增长43.6%;产销率为98.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好转。实现利税总额95亿元、利润总额7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8%、57.3%。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724.06亿元,比上年增长58.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1.3%,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IT行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年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笔记本电脑892.73万部、数码相机328.44万台,分别比上年增长73.7%和35.2%。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的规模以上IT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67.11亿元,比上年增长59.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7.3%。 建筑业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市不断规范建筑市场,强化行业管理,建筑企业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促发展,工程质量和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2004年,全市有资质的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58亿元,比上年增长28.9%,施工面积10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1%。 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全年完成运输业增加值13亿元,增长25.3%。全市机动车辆增多,社会运输能力提高。年末拥有机动车辆13.04万辆,其中汽车4.6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33.2%。私家车拥有率明显提高,全市年末私家汽车拥有量为2.86万辆,比上年增长49.7%,占全市的比重达61.0%,比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新增公交线路6条、延伸5条,新增、更新公交车辆104辆。全市公路里程1280公里,其中国道62公里、省道91公里、县道212公里、乡道758公里。公路密度为1.38公里/平方公里。交通系统完成客运量147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8070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40万吨、货物周转量3397万吨公里。全市港口吞吐量59万吨,比上年下降7.3%。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2004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全年发送信函741万件,特快专递43.14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9.1%和27.6%。电信业务迅速发展。全市年末电话用户56.2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53.5%;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0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2.78万户。年末,互联网载带接入用户达到7.14万户。 国内贸易业 商业企业以加快结构调整、发展新型商业业态为抓手,努力改善消费环境,扩大市场销售。全年完成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60亿元,比上年增长24.2%。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较快。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80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贸易业零售额为59.79亿元、餐饮业零售额为15.4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9%和31.5%。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汽车、通信类产品以及与住房相关的商品消费进一步扩大。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连锁业发展势头强劲,规模效应凸现,成为最显成长性、最具活力的市场经营业态。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活跃。至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111个,全年成交额131.5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