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昆山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2-01 苏州市昆山市统计局

四、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多元投资格局进一步形成。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32亿元,比上年增长45.5%,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15.6%,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80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39.0%。从产业投向看,第二产业投资103亿元,比上年下降9.0%;第三产业投资102亿元,比上年增长61.4%。二、三产业的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50.2%和49.8%。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22.73亿元,比上年下降1.3%,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1.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96.5亿元,比上年增长0.7%,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7.1%;民间投资46.64亿元,增长34.3%,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2.8%,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年内又有202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相继建成投产。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环境保护

全面推进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治理,整体环境进一步改善。饮用水源保护得到加强,傀儡湖水质自动监测站建成启用,创建节水型城市通过省级考核验收。中山支路、新阳街、月城湾等污水管网工程建成。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市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加快推进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全年建成绿色学校18所,其中:省级2所、苏州市级4所、昆山市级12所。城北中心校通过国家表彰“绿色学校”省级考核。里厍与新港湾小区通过省级“绿色社区”考核。陆家、淀山湖二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级考核,昆山钞票纸厂获首批“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称号。全国生态市创建工作进展顺利。

城乡建设

城市化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规模空前,城市公用事业快速发展,城市综合功能有了较大程度提升。完成了江浦南路、柏庐路南延伸段、纵三线陆家至千灯段工程,改造了合兴路、正仪环城西路。建成前进路玉峰大桥、夏驾河大桥,江浦路跨娄江、跨铁路、跨高速公路大桥,柏庐路跨高速公路大桥等13座大型桥梁。全年新增绿地面积1100公顷,其中建成区400公顷;完成河道绿化51公里,农村道路绿化152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47%,全市森林覆盖率为18.28%。公用事业设施继续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第二水厂15万吨级扩容工程建成启用,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48.5万立方米,全年供水总量14799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6.4%。全年用电量61.8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9.5%,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3.8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0.7%。

五、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

全市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稳定在较低水平上。全市出生人口6204人,出生率为9.87‰,死亡人口3722人,死亡率为5.9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5‰。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37157人,比上年末增加17623人。年末外来暂住人口达625345人,比上年末增加148484人,增长31.1%。

就业

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机制市场化,全市就业情况良好。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4.43万人,其中:外地11.55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178人,其中农村“4050”人员4851人。至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567人,登记失业率为2.58%。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至年末,全市社会保障覆盖率达98.8%。有45.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7.8万人参加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按时发放率保持100%。有46.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32.3万人参加农村居民医疗保险,两项保险市镇两级共投入财政资金1.68亿元。为5479名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实施社会保险补贴753万元。制定出台了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和实施细则,兑现农民征(使)用土地补偿金、保养金4.9亿元;支付农用地有偿流转资金1563万元。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工作得到加强,低收入群体得到关心和重视,全年发放特困人群医疗救助卡3712张,改造农村特困户危房117户。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床位数为1127张。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000元,比上年增长1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增幅超过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11元,比上年增长15.2%。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多。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本外币)188.31亿元,比年初增加33.38亿元,人均(按户籍人口计算)储蓄存款达3万元,比年初增加近4800元。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260元,比上年增长14.7%;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87元,比上年增长10.6%。食品支出占生活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农民为36.2%、城镇居民为35.7%。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增加。至年末,平均每百户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城市居民家庭:彩电176台、家用空调125台、影碟机46台、移动电话144部、照相机32台、家用电脑42台、热水器87台;农村居民家庭:彩电137台、轻骑和摩托车88辆、洗衣机98台、热水器86台、移动电话151部、影碟机36台、家用空调70台、家用电脑10台。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民人均住房面积63.8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1.2平方米;市区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100%。

在经济出现好于预期的繁荣同时,城市病凸现;与经济的快速增长相比,农村居民和部分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不快;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交通、能源、土地、人才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比较突出;民营经济总量、规模还有待于提升;周边县(市)的竞争压力加大。对此,应引起充分重视。相信昆山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同心同德,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加大创建文明城市的力度,加强“新昆山人”建设,全力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政务环境、生态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努力打造电子昆山、效率昆山、绿色昆山、平安昆山、魅力昆山,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昆山,为当好江苏“两个率先”的排头兵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及各行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省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自2004年起改为地区生产总值,故昆山原称的国内生产总值现称为昆山市生产总值,可简称为昆山市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