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常熟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1 苏州市常熟市统计局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建设步伐加快。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常熟)尚湖国际文化节暨2008中国(常熟)尚湖国际民间艺术节和“放歌30年”常熟市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型歌会等文化活动,成功承办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县(市)长论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野外普查任务基本完成,虞山派篆刻艺术馆、古里铁琴铜剑楼纪念馆新馆、梅李历史文化博物馆建成开放。市锡剧团大型清装锡剧《杨乃武出狱》献演于上海逸夫舞台,锡剧小戏《追鱼》白茆山歌《舂米歌》荣获“金穗杯”,锡剧小戏《分家》、舞蹈《染》、《耕绿》荣获“丰收杯”,小说《芦荡金箭》获江苏省第3届紫金山文学奖。获得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市称号,沙家浜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成率达96.4%,“15分钟健康服务圈”初步形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3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99.5%。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 419 家,其中医院、卫生院有 32 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12家,医疗机构开放病床4094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135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179人,注册护士1804人。

体育事业蓬勃开展。举办第十三次全民健身月活动,共组织各类运动会4届、市级群体竞赛活动19项,社区活动70余次,参加人数超过25万人次。成功承办了全国城市舞蹈锦标赛、全国游泳锦标赛、全国女排联赛等重大赛事。组队参加苏州市第十二届运动会获得金牌119枚,银牌101枚,铜牌98枚。全年共销售体育彩票1.11亿元,其中电脑型彩票9300万元,即开型彩票1800万元。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加大对污染源整治力度,全年完成342家印染、化工、电镀企业提标改造治理,对64家化工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在全省率先启动数字环保系统建设,率先编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专项规划,延伸收水管网130公里,完成31个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受益农户超过1.3万户,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7%。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6.9%。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5.2%和13.3%,完成主要污染物年度减排计划。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全年累计事故总数591起,比上年下降18.0%,死亡人数148人,比上年下降24.5%,重伤人数518人,比上年下降17.5%,认真开展隐患排查督查专项行动,普及安全生产培训教育10万人次,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被列为国家示范工程,深入推进“三合一”火灾隐患场所专项整治,在全国县市中率先启用火灾自动报警远程监控系统。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继续增长。年末常熟市户籍人口106.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6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6.09‰,比上年下降0.8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7.63‰,下降0.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1.54‰,与上年持平。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2008年,在多项惠民、增收措施的促动下,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在高平台上的稳定增长。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804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工薪收入人均为7911元,和上年持平;家庭经营净收入人均为2784元,增长19.7%;财产性收入人均为383元,增长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602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工薪收入人均为15389元,增长7.6%;家庭经营净收入人均为5105元,增长19.4%;财产性收入受股市、房市低迷影响,减少较多,人均仅为612元,比上年下降11.2%。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市积极宣传和执行《劳动合同法》,12333劳动保障咨询服务热线正式开通。全市新增就业岗位64823个,比上年增长15%,其中本地劳动力新增就业岗位49872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9%。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保扩面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净增城保人员6.6万人。截止2008年底,全市有33.5万人参加城保,本地户籍劳动力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7.3%。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3.6万、41.7万、29.3万、29.0万人,全市纳入社会化发放养老待遇人数达27万人,月发放养老金达1.25亿元。

物价水平高位小幅上涨。2008年,全市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3.6,比上年微涨0.2个百分点。从八大类商品及服务类价格水平看,食品、居住、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烟酒及用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1.8%、5%、2.2%、1.1%和0.7%,食品依然是拉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衣着、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分别下降6.6%、3.8%和1%。

注: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