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常熟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1 苏州市常熟市统计局

外经合作取得新成效。当年建办境外企业8家,累计达37家。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5460万美元,与上年持平;完成营业额546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0%。

七、交通、邮电业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4983万人、周转量307037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9.9%、下降3.3%;货物运输量1253万吨、周转量90719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下降29.6%、11.7%。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314万吨,比上年增长28.4%,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758万吨,增长36.2%,常熟港已与51个国家和地区的251个国际港口实现了通航通商。

邮政电信业务规模稳步扩大。全年邮政电信业务总收入 166026万元,比上年增长21.6 %,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50293万元,增长22.6 %。全年发送函件1811万件、报刊5995万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40.70亿元,比上年增长4.5%。年末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61.27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2.56万户,小灵通用户36.2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2.39万户,比上年分别增长2.8%、1.1%、25.0%。

旅游业发展迅速。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人数125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6%;旅游总收入101.1亿元,增长26.2%。全年境外入境旅游人数67042人次,比上年增长31.0%。景区全年实现门票收入7241万元,增长20.3%。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28.08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0.06亿元,增长39.4%。

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全年一般预算支出53.76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4.41亿元,增长25.6%;医疗卫生支出2.08亿元,增长59.3%;教育支出8.92亿元,增长34.5%。

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91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居民储蓄440.49亿元,增长4.7%;企业存款279.17亿元,增长29.9%。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586.87亿元,增长20.7%。

证券交易活跃。全年证券经营机构股票交易额1821.34亿元,比上年增长531.6%。年末股票市值101.94亿元,增长320.7%。

保险业务又有拓展。全年保费业务收入14.24亿元,比上年增长5.3%。保险业务支出5.2亿元,比上年下降4.8%,其中财产险2.47亿元,比上年增长14.0%。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全市获批准国家级科技项目10项,获批准省级科技项目42项。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2家,省级高新产品31只,建成2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苏州市级工程技术中心5家,高分子新材料和电气机械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获得认定。全市新申请专利3204件,比上年增长161.9%,其中发明专利266件,增长101.5%;获授权专利1084件,增长92.2%。

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快。全市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教学质量连创新高,高考本科录取率达71.6%,总录取率达到95.3%,再次获得本二以上达线比例和总平均分两项苏州市桂冠。高质量、高标准实施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3周岁以上幼儿学前教育入园(学)率达100%;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都达到100%;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8.8%,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2007年末,全市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29890人,专任教师8688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古琴艺术节、常熟美术年活动。文艺创作获得新丰收。舞蹈《染》、锡剧小戏《分家》双双进入文化部第十四届群星奖决赛,在第二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赛中,《分家》荣膺“中国戏剧奖·小戏奖。双遗工作迈出新步伐。全市新增15处市级文保单位,年末全市文保单位总数达116处,其中国保单位3处,省保单位18处,文保总量列苏州县(市)首位。新增33处控保建筑,控保建筑总数达6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绩显著,已有34个项目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广播电视加快发展。全年共采编本地新闻1.7万条,其中电视图像新闻7000多条,镇场广播自采稿件7273条。广播电视充分利用电视演播厅、广播直播车等设施,举办各类社会活动60多场次。电视中心全年拍摄制作各类纪录片、专题片、资料片近60部。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类稿件被省级台以上录用达710件(次),中央台采用106条次,其中电视新闻报道“常熟开关厂科技创新”被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播出。建成省有线电视户户通县(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全面推进,年内全市数字电视用户数达21.9万户,整转用户21万户,整转率达71%。

卫生事业不断加强。2007年,全市合作医疗保险基金提高到人均2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参合率99.4%。完成农村卫生人员岗位培训351名,其中农村社区医护人员转岗培训179名,乡村医生全科医学知识培训133名。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 408家,其中医院、卫生院 32家;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390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3713张;卫生技术人员4385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943人,注册护士1498人。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9.25岁,其中男性76.69岁,女性81.71岁。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组织实施了百村体育健身工程,举办首届农民篮球赛和乒乓球赛、市级机关健身运动会。成功承办了2007年中国健身先生、健身小姐锦标赛暨全国女子形体健身比赛,吸引来自全国各省市40支代表队近200人参赛。承办了CCTV《篮球公园》361度娱乐篮球全国挑战赛,精心组织中国花样游泳公开赛暨全国花样游泳锦标赛,承办了第五届全国篮球城市篮球文化交流大会暨虞山国家森林公园杯领导干部篮球比赛。向苏州市级以上输送体育人才51名,组队参加苏州市级以上竞赛30次,获得金牌25.8枚。体育产业成效显著。全年销售体育彩票8800万元,比上年净增2400万元。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全年共审批建设项目3144个,劝停拒批重污染项目144个,涉及投资金额1.5亿元;对183家企业实施了限期治理,关停取缔重污染企业111家;污染源现场监察10803厂次。全市环境质量总体状况保持稳定,地面水水域功能区达标率94.12%,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出境交界断面水质主要考核指标均达到相应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国标二级,优良率达到96.99%;城市和集镇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市区区域噪声平均值53.3分贝,交通噪声平均值67.6分贝。新增省级生态村31家,总数达139家,占全市行政村比例达60%;新增苏州市级以上绿色学校5家、绿色社区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