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常熟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创名牌战略深入实施。到2004年底,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8只、江苏省名牌产品50只、苏州市名牌产品135只;中国驰名商标5件、江苏省著名商标24件、苏州市知名商标44件,名牌、商标总量在全国同类县市中均居首位。 建筑业稳定发展。2004年,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6.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0.2%。建筑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全年完成施工面积1014.3万平方米,实现产值69.3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8%、13.9%。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张。2004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6.55亿元,比上年增长7.9%。在投资总额中,工业投资完成142.84亿元,增长8.8%;个体私营经济完成投资75.63亿元,增长10.2%;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9.59亿元,增长57.7%。 项目施工进度加快。2004年,全市1207个项目中竣工投产的有1037个,项目竣工率85.9%,完成投资88.75亿元,新增固定资产215.1亿元。 投资主体多元化。2004年,从完成的投资情况看,外资完成71.83亿元,比去年增长87.1%;内资完成30.0亿元,比去年减少44%;民资完成94.68亿元,比去年减少6.8%。 房地产开发产销两旺。2004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29.60亿元,比上年增长57.7%。施工面积305.6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1.8%,竣工面积96.9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5.6%,商品房销售实现24.85亿元,同比增长100.8%。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2004年,全市消费需求扩张与消费水平提升,市场购销两旺。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68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09.43亿元,增长16.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8.69亿元,增长27.7%。各类专业市场经营活跃,成交额大幅上升。2004年,全市各类商品市场成交额达331.5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其中常熟招商城成交额为220.8亿元,增长46.9%。 进出口贸易增长加速。2004年,全市外贸进出口额达到39.78亿美元,同比增长46.9%,其中出口23.73亿美元,同比增长31.3%。 利用外资又创佳绩。2004年,全市新批外资项目188项、增资20项;合同外资金额(老口径,下同)31.13亿美元,比去年减少13.9%;注册资本15.76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10.5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6%和3.4%,对外经济合作进一步拓展。2004年,全市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同额5808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7%,实现营业额517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5%。当年外派劳务610人,累计在外人数1187人。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沿江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和苏虞张一级公路全线建成通车,苏通大桥及南接线、沿江一级和锡太一级公路建设进展顺利;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58.5公里。至2004年末,全市二级以上公路总里程超过52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66.2公里。全市拥有汽车5.23万辆,其中“私家车”3.27万辆。全年完成客运量3053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23417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1058万吨,货物周转量62489万吨公里。 常熟港发展迅速。2004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622万吨,比上年增长7.4%。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372万吨,集装箱吞吐量8.84万标箱,比上年增长80.7%。益成特殊钢万吨级泊位和华润电力5万吨煤炭泊位已竣工验收。在建的兴华三期工程3个万吨级以上泊位,陆域配套设施仓库、堆场道路正在抓紧施工。 邮政业稳定发展。2004年,全市邮政业务收入达到1.03亿元,比上年增长4.8%;年末邮政储蓄余额2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8.39%。2004年,电信业务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58亿元,比上年增长9.64%。年末城乡交换机总容量50.35万门;市话和农话用户62.39万户,其中住宅电话50.0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3.94万户。城乡话机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53.59部。 旅游业发展加快。继续推进常熟“中国休闲名城”、“旅游度假基地”和“国际花园城市”建设。常熟国际饭店被全国旅游星级饭店评定委员会评定为“五星级”旅游饭店;在全球国际花园城市评选活动中,常熟市在遗产保护、景观建设、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和未来规划五个方面展示了自己的实力,以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征服了评委,在全球263个参评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同时获得遗产保护单项竞赛第一名,成为全国县(市)中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城市。成功举办了“洛阳─荷泽─常熟三地情缘牡丹花会”暨全国旅游小姐江苏赛区总决赛、沙家浜全国龙舟精英赛暨阿庆嫂民俗风情旅游节、方塔园茶文化旅游节等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节庆活动。2004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52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5.3%,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98万人,比上年增长17.2%;实现旅游收入32.9亿元,比上年增长28.0%。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稳步增加。2004年,全市完成财政收入80.02亿元,比上年增收14.36亿元,增长21.9。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06亿元,增长34.3%。财政支出增长较快。2004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7.25亿元,比上年增长33.1%。 金融形势稳定。200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75.97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31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3%、14.2%;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64.64亿元,增长17.7%。金融机构现金收支相抵净回笼49.79亿元,比上年多回笼22.05亿元。 保险业务不断拓展。2004年,全市保险机构承保金额达1114.63亿元,其中:企业财产险578.75亿元,机动车辆险165.51亿元。实现保费收入11.65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53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9.12亿元。全年支付各类赔款3.57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全市抓住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契机,结合行政区域调整,制定了全市高中布局调整规划和城区初中布局调整规划并开始实施,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工作有序开展。教育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全市新建校舍竣工面积17.6万平方米,共投入建设经费3.3亿元。常熟理工学院被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建立,并完成东湖校区扩建。新孝友中学竣工投用;市职教中心建设顺利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全面实施《关于加快常熟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共投入经费2357万元,教育局信息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虚拟的教育城域网已初步建成。全年教育系统新增计算机1200台,全市学生人机比达8:1,提前达到“十五”目标。2004年,全市3周岁以上幼儿学前入园率达95以上,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和毕业率均保持100%;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7.1%;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100%、99.6%;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达96%,普职高比为4.3:5.7。普通高中高考本科录取2634人,总录取率达93.9%。2004年,全市小学在校学生6.82万人,初中在校学生3.73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66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0.24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4646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8227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