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常熟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1 苏州市常熟市统计局

科技计划项目加快实施。2004年,全市新立苏州市以上各类计划63项,其中国家级22项、省级22项、苏州市级19项,立项档次和数量创历史新高。苏州海洋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改性海洋生物多糖生物TC的生产技术及在啤酒酿造中的应用”、常熟市超越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的“基于CDMA的手机GIS导航系统”等4只项目列入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常熟市农科所承担的“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汽车用内饰低克用基材”等11个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为2004年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创我市同类计划立项数之最。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累计达1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累计61家;省高新技术新产品27只,累计198只;省级民营企业56家,累计167家。2004年,全市共申请专利440件,其中发明专利40件,专利申请质量进一步提高。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图书馆新馆全面竣工投用,成为体现常熟文化形象的新亮点,并入选“十大建设新景观”。文化遗产保护有力。在“国际花园城市”的评选中,我市荣获“遗产管理”单项奖,文艺创作和演出成效显著。短篇弹词《千里寻宝》获第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蓝调江南》获中国作协举办的第六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并入选“百套全国青少年喜爱的图书”,行书《王维诗》获文化部第13届群星奖,国画《水乡秋韵》、《月夜》、《绿水依依》入选中国美展。2004年,全年举办广场文艺演出36场,观众达7.2万人。电影院累计放映3000场次,观众20万人次。市锡剧团全年演出120场次,观众10万人。文化市场、新闻出版市场进一步规范。

广播电视配合中心正确导向,为全市营造积极舆论环境。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摄制了反映常熟面貌的专题片《走遍中国﹒常熟》并在中央台播出,精心组织了“奋斗新三年,再造一个新常熟”、“建设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市民话城建”、“环境综合整治”、“讲法制、讲诚信、讲效率”、“抢抓机遇、科学发展”、“喜迎服博会”、“我也谈谈‘花园城市’”等重点系列报道近30个。配合第五届服装服饰博览会暨金秋经贸洽谈会开幕式,与中央台合作,精心策划并现场直播了第九届全国农业电影电视“神农奖”颁奖典礼文艺晚会。2004年,广播电视被省级以上新闻单位录用稿件600件次,其中国家级媒体录用51件次。城乡有线电视发展迅速,全市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3%。2004年,电视台平均日播出时间14小时,有线广播平均日播音时间10.5小时,无线广播平均日播音时间32小时。常熟日报全年出刊321期,出版报纸1043万份。

卫生事业改革稳步推进。按照优化资源、合理规划原则,强化政府公共卫生职责,完善市、镇、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络,制定实施了《常熟市农村卫生院改革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实行医防分设,规范组建建制镇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委托经营管理良性运行。市一院、市二院实行委托经营管理后,按照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新的管理体制,激活了医院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达到了社会、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的效果。医疗服务体系更趋合理。重组市中医院、市妇保院,建成了市新区医院。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形成。成立了常熟市卫生洗涤加工服务部,医药物流集中配送方案开始试行。疾病预防控制成效显著。成功创建“苏州市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先进市”。建立了产后访视网络队伍,实现了孕产妇零死亡,新生儿疾病筛查率由原来的51%提高到58.9%。全市食盐加碘合格率、食用合格碘盐覆盖率均达到了98%。2004年,全市参加无偿献血19345人次,自愿献血7642人次,实现了医疗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全市志愿捐献骨髓2人。2004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7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7家,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352人,其中医生1934人,卫生机构医疗床位3654张。

大力推进体育社会化。组织开展了第九个"全民健身月"活动,涉及体育表演、长跑、球类、操类、棋类、拔河、踢毽、跳绳、健身操等16项较大规模的体育活动。成功举办了“沙家浜全国龙舟精英赛”,来自香港、广东、上海、天津、吉林等8支代表队的2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竞技体育成绩不俗。2004年,全市共组织参加上级竞赛158次,参赛运动员达797名,获得苏州市以上金牌60枚。体育产业发展加快。成功组织了世界杯滑水赛、美国南北明星篮球对抗赛、第一届“步步高全国女排大奖赛”、“农村商业银行杯”国际篮球邀请赛等。体育彩票销售势头良好,全年电脑销售2522万元,本级体育彩票公益金收入约140万元。

十、环境保护

《生态市建设规划》顺利通过由国家环保总局主持的评审。环保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加快。全市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2座,集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8座,全市日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超过15万吨。以水、大气、市容卫生和农村集镇大环境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4年,全市地面水水域功能区达标率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环境空气质量优于Ⅱ级标准,优良率达到90.7%,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30天。城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60%和90%。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的成绩,人口出生率稳定在较低水平。2004年全市出生8155人,出生率为7.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6‰,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9%以上。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104.31万人,其中女性53.30万人,非农业人口51.00万人。

2004年末,全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为75.0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0.41万人,第二产业43.88万人,第三产业20.76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为13.8:58.5:27.7。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0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3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51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5%和11.1%。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305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518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2%和29.7%;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为32.3%,农村居民为32.8%。储蓄存款增多,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3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1%,人均储蓄存款3.06万元。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6.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平方米,住宅成套率达9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4.9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