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常熟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1 苏州市常熟市统计局

常熟市统计局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城市面貌整治一新,城乡居民得到实惠。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健康运行。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65.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9%。人均生产总值54314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6500美元。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4.21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38.82亿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12.13亿元,增长16.8%。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5%、60.0%和37.5%。常熟在最新的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中升至第五位,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蝉联第二。

民营经济发展迅猛。2004年,全市新办私营企业1705家,累计达11631户;新增注册资本86.9亿元,累计达211.5亿元。全市注册资本超1000万元的民营企业达484家,其中超3000万元企业95家,超5000万元企业49家,超亿元企业2家;新增省级民营科技企业56家,累计达167家;新批个体工商户10960户,累计达57288户;新增注册资本6.1亿元,累计达29.2亿元。民营经济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1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总额的65%;农民增收的5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务工收入。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份额进一步加大。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2004年,全市着力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扎实推进,“城乡互动”的城市化格局正加速形成,城市化率提高到60.4%。完成农村管网改造200公里,长江自来水入户率超过95%。文化片区、昆承居住区防洪工程全面竣工。城乡一批生活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日污水处理能力超过15万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工建设。天然气管网建设全面铺开,用户总数超过10000户。220千伏金桥变、沙家浜变,110千伏龙腾变等电力设施竣工运行。新增城市道路20公里、面积62万平方米。虞山公园南扩改造、曾赵园修复、环城河沿线改造和尚湖山水文化园等工程如期竣工,方塔园三期、虞山城墙恢复等工程进展顺利。青墩塘路、沙家浜路拓宽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海虞北路、北门大街、虞山北路景观改造全面实施。体育中心、消防中心等项目按期推进。琴湖片区改造和中央商务区、黄河路片区、谢桥片区开发建设相继启动。尚湖风景区深度开发和昆承湖区域建设前期规划进一步完善。动迁安置房建设顺利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选址完成并开始启动建设。滨江城市副中心建设有序展开。全市集镇建成区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城镇布局更加合理。

生态环境继续优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保持领先地位。2004年全市新增绿化面积1065.6万平方米;城区新增绿地面积56.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5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8.4平方米,成为首批“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市工业污染源按照国家一级标准全面实行升级达标排放,远程监控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实现了国家卫生镇“满堂红”;梅李、练塘、沙家浜建成全国环境优美镇;新增省级生态村15个,省级卫生村覆盖率达95%。在全国县级市中首个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称号。

改革改制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有序推进,全面完成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403家市属事业单位实施分类界定、撤并调整,压缩机构8%,削减人员编制13%。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市属医院委托经营改革得到深化和完善,乡镇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开始组建,卫生院改革着手试点。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现代化企业制度不断完善,企业上市基础进一步夯实。公有资产运作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监管力度有效加强,实现公有资产经营收益4.6亿元。市级机关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全面完成。

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全面启动,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92%。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2004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2534个,净增就业人数9814人,其中面向本地劳动力新增就业岗位26645个,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803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发展。全市培训各类人员37345人,其中,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45期,培训4582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4171人,核发职业资格证书3468人。社会保险制度更加完善。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7.3万人,较去年底净增16万人,养老保险覆盖率为82.1%,其中,全市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99万人,覆盖率为82%。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入率92.4%。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健全。劳动关系规范化不断加强。全年签订劳动合同近18万份,城镇集体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6%,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2%。

二、农林牧渔业

全市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呈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可喜局面。2004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96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1.6%。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继续推进。2004年全市新增无公害农产品31个、绿色食品19个、有机食品6只。花草苗木种植面积达2.5万亩,果园5000亩,茶园2000亩,水产养殖面积18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9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销售超10亿元,出口创汇超3000万美元。新增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2个。新办农业三资企业62家。

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复垦复耕和开发整理工作扎实推进。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顺利实施,长江河道管理处被评为“国家一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200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用电量4.46亿千瓦时,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5.2万千瓦。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308.29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751.93亿元,同比增长32.4%。

产销衔接状况良好,效益水平稳步提高。2004年,全市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058.34亿元,同比增长31.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品销售收入738.29亿元,同比增长33.8%。工业产销率达98%。全市实现工业利税总额90.35亿元,同比增长27.5%,其中利润总额51.78亿元,同比增长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