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张家港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2010-02-01 苏州市张家港市统计局

二、改革开放

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不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顺利完成市属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扎实推进资本经营,企业上市取得新突破,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8家。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监察力度,率先启用“网上报名及资格审查系统”,有效防范串标围标行为。不断扩大政务公开覆盖面,将公用事业办事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内部事务公开全部纳入政务公开范畴,被命名为“全国政务公开先进单位”和全国示范点。

社会保障和住房体制改革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新增参保人数5.8万人。出台《张家港市老年人优待规定》。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基金标准进一步提高,大病医疗补偿范围和受益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城镇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老年农(居)民养老补贴发放率均超过99%。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加大,城镇低保标准提高到32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220元/月。补助低保户、低保边缘对象2688万元。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新增开户人数3.52万人,归集公积金7亿元。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持续扩大。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171.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1%,其中出口74.65亿美元,增长36.0%。江苏国泰国际集团完成出口12.70亿美元,占全市的17.0%,继续在全省外贸企业中保持领先地位。自营生产企业出口21.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0%,三资企业出口34.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3%。出口商品和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张家港口岸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3202万吨,增长6.7%。

利用外资

引进外资稳中有升。新批三资企业190家,完成注册外资17.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4%,到账外资6.00亿美元,增长15.4%。千万美元以上项目88个,注册外资合计15.90亿美元,分别增长10.0%和26.7%,占全市注册外资的88.4%。服务业注册外资2.15亿美元,增长24.0%,占全市注册外资的11.9%。开发区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保税区、省级开发区、扬子江冶金工业园注册外资、到账外资分别占全市的66.0%和74.5%。

外经合作

对外合作得到加强。新签境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同额1.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7%;完成营业额1.38亿美元,增长26.6%;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4个,投资总额5210万美元,中方投资总额4821万美元,在全省县(市)中保持领先地位。

利用内资情况良好。全年共引进外地资本项目706个,注册资本26.26亿元,增长16.1%,到账外地资本57.87亿元,完成投入工作量53.56亿元,增长4.2%。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私营企业达1.60万家,个体工商户达3.50万户,注册资本达322.91亿元,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社会事业

环境整治力度加大。围绕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三年规划,加大环境检测和治理力度,全面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成效,主要污染物减排达到预期目标,环境质量稳定提高。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科技进步

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全市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23家,其中国家级有16家,当年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9家,新增省级以上火炬计划36项,其中国家级20项,当年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15只。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项,省级科学进步奖2项,苏州市科学技术奖20项。申请专利6515件,授权专利2249件。签定各类技术贸易合同67项,技术贸易成交额7655万元,各类科技开发、技术贸易机构121个。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达1.85%。

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持续提升。中小学布局调整到位,外来人员子女学校达标建设全面完成。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沙洲职业工学院新校区等现代化学校建成投用,苏州市级以上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85%。高水平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适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职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8%。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普通高考和职校对口单招成绩继续在苏州市保持领先,高标准通过全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评估验收。全市各类学校86个,在校学生11.63万人,专任教师7244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8%,高中毕业生升学率94.5%。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品牌彰显。成功举办’07(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活动,在全国打响“长江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恬庄古建筑群等文化遗址完成保护性修复,我市被命名为“中国吴歌之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镇、村(社区)文化阵地建设有序推进。全市拥有电影放映单位29个,容纳座席7701个;剧团2个,演出2634场次,观众达980千人次。群众文化事业明显提高,群众文化机构11个,组织文艺活动601次;市级图书馆总藏量53.23万册,其中图书48.35万册。文化出版市场管理和文物保护进一步加强。

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又有进步。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内涵不断提升,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硬件达标建设全面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100%。在全省率先启动居民基本用药“三统一”工作,基本实现居民“小病方便看”目标。开展“白内障无障碍市”创建,为657人实施复明手术。全市拥有卫生机构434个,其中医院有33个;卫生技术人员4937人,其中医生1941人;卫生机构床位数4350张。

体育事业

全民健身蓬勃发展。深入贯彻《全民健身纲要》,镇、村(社区)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农村体育健身工程深入推进,成为全省首批“体育强市”之一。全市体育系统体育场(馆)达5个,举办运动会次75次。年内达到二级标准运动员4人,三级标准运动员25人。在省级比赛中获得金牌14枚,在苏州市比赛中获得金牌89枚,我市籍选手刘海华荣获举重世界杯3枚金牌。

四、城乡建设和管理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8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城镇投资94.07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43.48亿元,农村投资143.61亿元。总投资中:工业投入180.0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额的比重为64.0%;服务业投入100.76亿元,个体私营投资135.24亿元,增长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