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常熟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1 苏州市常熟市统计局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的总体要求,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突出工业化、城市化两大重点,团结拼搏,务实奋进,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了较高平台上的新发展、新跨越,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要求。

一、综合

综合经济实力捷速攀升。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5.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3亿元,比上年下降1.3%;第二产业增加值285.72亿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增加值175.45亿元,增长19.3%。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调整为2.9:60.2:36.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由上年的4253美元提高到5547美元。在最新公布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和江苏省县(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我市都位居第二。

开发区建设加快推进。常熟经济开发区全年完成区内农户拆迁4735户,开发建设用地2.5万亩,新建道路12公里,疏浚河道17公里,绿化130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滨江国际大厦当年开工、当年投运;海员俱乐部主体工程顺利封顶,金融服务中心、公交中心、消防中心等工程均已竣工即将投入使用。KNM、大金、住友橡胶一期、理文一期等重点外资项目已竣工投产,兴华二期2个5万吨级码头竣工投运,华润石化1万吨级码头完成扩建。钢材市场正式开业,常熟海关直通式监管点竣工投运。华润电力、UPM二期、欣瑞科技、长春化工、华丰轮胎等一批总投资18.3亿美元的项目正加紧建设。2003年,全区新批外资项目31个,合同利用外资23.44亿美元,外资注册资本8.62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6.04亿美元,继续在全省省级开发区中保持领先地位。常熟东南开发区依托近城和道口等区位交通优势,根据开发区的功能定位,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医药、新型材料、高档轻纺和外向型农业等六大产业,实现与常熟经济开发区的错位发展。年内先后完成了开发区总体规划、行政中心区规划、纺织科技工业园规划、高新技术园规划、外商配套服务区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编制工作。年内动迁农户3500多户,搬迁企业40多家,拆迁面积达65.8万平方米;规划居民新村6个,其中4个新村已开工建设;清理鱼池5380亩;搬迁坟墓6300穴,建造安息堂3座。区内总长96.5公里的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框架已基本建成,安装路灯260多套,建设桥涵35座,加高加固圩岸100多公里,新建泵站3座,新开河道10公里,行政服务中心工程已基本竣工即将投入使用,开发区1个主入口、5个副入口已初见形象。2003年,新批外资项目5个只,合同利用外资2.72亿美元,注册资本1.1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0.42亿美元,区内正在开工建设的项目70多个,计划总投资达22亿元。各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加快,发展势头良好。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猛。2003年,全市新注册个体工商户13206户,累计达55928户,注册资本27.45亿元,从业人员8.01万人。新办私营企业3262家,新增注册资本59.04亿元;私营企业累计达11527家,注册资本141.01亿元,从业人员25.05万人。2003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上交税收15.01亿元,比上年增长47.7%,占全市税收总额的35.7%,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在全省县市中,我市个体私营经济在单位数量、注册资本、产出、出口额、专利品牌数等五个方面均位居第一。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完成老城改造面积30万平方米,市图书馆、荷香馆、文化广场、方塔东街、石梅广场二期等工程基本竣工,大步道巷、阁老坊地块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新世纪大道建成通车,东部新城建设框架基本拉开。珠江路东延、华山路贯通工程如期竣工,城市道路网更加完善;海虞南路、枫林路、青墩塘路景观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尚湖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农村集镇规划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到2003年底,全市集镇建成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定位科学、布局合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小城镇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全年新增国家级卫生镇5个、省级生态村7个,省级卫生村覆盖率达83%。

体制机制得到创新。事业单位改革有序推进,市属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基本完成。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资本经营根基得到夯实,3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削减审批项目577件,减幅达57.9%;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成运行,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全市镇级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全面完成。镇村区划调整力度加大,减少建制镇12个、行政村85个,各类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城市经营理念意识加强,城市建设筹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开,社会保障和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能源、资金、土地等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开始显现;规模经济比重不高,发展不平衡性比较突出;少数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诸多不安定因素。

二、农林牧渔业

全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壮大优质大米、良种畜禽、蔬菜瓜果、特种水产和花卉苗木五大主导产业,农林牧渔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2003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8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0.4%。全市新建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1只、绿色食品5只。到2003年,全市拥有绿色食品14只、无公害农产品18个;花草苗木种植面积达1.8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7.5万亩,蔬菜大棚面积2万亩;饲养量超过50头以上的奶牛场21个,其中超过百头的有9个;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按夏、秋两季在田作物计算)由上年的5:5调整为4:6,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5%。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白茆闸改建和白茆塘河口段改道工程、常浒河拓浚和新开环城河工程全面竣工,长江河道一级目标管理通过省级验收。完成疏浚河道259条,总长202公里,土方311万方。全年加高加固圩堤81公里,新(改)建三闸16座、排灌站40座,新建护岸52公里。当年完成农村危桥改造650座,自2001年至2003年底,全市共改造农村危桥1537座,完成计划的109.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效运行。2003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038.44亿元,产品销售收入770.66亿元,利税总额70.8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9.8%、28.1%、28.6%,经济总量及发展速度均创近年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