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常熟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增加较多。2003年,全市完成财政收入65.66亿元,比上年增收24.64亿元,增长6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0.97亿元,比上年增收19.72亿元,增长57.5%。财政支出增长较快。2003年,全市财政支出36.17亿元,比上年增长62.9%。 金融形势稳定。200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08.21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79.1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4%、19.2%;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09.76亿元,增长52.5%。金融机构现金收支相抵净回笼27.74亿元,比上年多回笼16.42亿元。 保险业务不断拓展。2003年,全市保险机构承保金额达793.49亿元,其中:企业财产险334.18亿元,机动车辆险116.96亿元。实现保费收入7.88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12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5.75亿元。全年支付各类赔款2.77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大力实施"典型引路,突出重点,科研支撑,全面推进"的课改实验策略,并顺利通过了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评估组的调研和评估。星级学校创建工作全面推开,省中、市中转为省四星级普高,6所农村省重点高中转为省三星级普高,外国语学校、实验中学、海虞中学转为二星级普高。学校布局继续调整。撤并村校和办学点25所,全市小学由上年的146所调整为121所。教育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新建的实验小学,莫城、大义、海虞、谢桥等10所中心小学、幼儿园相继竣工投入使用;市职教中心、孝友中学建设工程已破土动工。教育信息化有新提升。2003年,全市教育系统新增计算机4500多台,全市平均每9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89所学校建成了宽带校园网。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3年,全市3周岁以上幼儿学前入园率达95%以上,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和毕业率均保持100%;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7.1%;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100%、99.6%;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达96%,普职高比为4.3:5.7。2003年,全市小学在校学生6.88万人,初中在校学生4.12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59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0.43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4544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6543人。 科技计划项目顺利实施。2003年,全市新立各级各类科技计划152项,其中国家级13项、省级47项、苏州市级16项,由市纺机厂承担的"苏南地区新型ERP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入选国家863计划新一代ERP专项,为我市首次获得国家863计划立项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全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累计达5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软件企业1家,累计达45家。年内又有36家民营企业通过科技进步,成功入选"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累计达111家。年内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3只,累计达171只。技术成果转化步伐加快。2003年,共签定各类技术合同269项,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3611万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2003年,全市共申请专利326件,其中发明专利22件,创历史新高。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成功举办了常熟市第六届文化艺术节。艺术节紧紧围绕庆祝常熟撤县建市20周年的重大后动,以"推进城市化、建设新常熟"为主题,热情讴歌了常熟撤县建市2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集中展示了一批文艺精品,广泛吸引了城乡群众的积极参与。本届艺术节共有活动85项,其中主题活动25项。文艺创作和演出成效显著。短篇弹词《千里寻宝》获第二届中国评弹艺术节优秀节目、优秀创作、优秀演出三个最高金奖,《行书•横披》获文化部第12届美术书法、摄影"群星奖"银奖,《船儿悠悠珠儿亮》、《读书台》获首届全国儿童舞蹈大赛金奖,长篇小说《鹤唳》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舞剧《井》获江苏省五星工程金奖。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3年,全市城乡组织各类文艺活动达1000余场,观众达50万人次。电影院累计放映2112场次,观众45万人次。市锡剧团全年演出120场次,观众10万人。文化市场、新闻出版市场进一步规范。2003年,全市共检查文化经营、新闻出版场所3609家次,收缴非法音像制品25.04万盘、软件光盘6.72万盘、录音带1.94万盒、书报刊3.38万册、套装书914套、电路板167块、赌博机97台,取缔各种非法经营单位141家。 广播电视全年紧贴市委、市政府工作思路,配合各阶段重点工作,突出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喉舌功能。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摄制了文化专题片"白茆山歌",举办了"天下常熟"大型广场文艺晚会。2003年,全年播出本地新闻1.2万多条,其中自采率达57%;被中央、省电视台录用稿件达780多件。城乡有线电视发展迅速,全市入户率达88.5%。2003年,电视台平均日播出时间14小时,有线广播平均日播音时间10.5小时,无线广播平均日播音时间32小时。常熟日报全年出刊319期,出版报纸1148.4万份。 卫生事业改革稳步推进。在全省县级市中率先成立了"常熟市医疗卫生事业公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构筑了医疗卫生事业吸收社会资金的融资平台;制定了《市属医院委托经营管理目标责任制实施意见》,为进一步全面深化卫生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医疗机构人事分配制度不断深化;医疗药品器械招标采购行为继续规范;民营医疗机构设置进一步加快,到2003年底,全市已批准设置个体、私营医疗机构20家,以执业登记的有16家。突发事件应急救护保障能力和公共卫生体系增强。面对2003年上半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非典"疫情,市委、市政府切实把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迅速构筑起防控体系,投入巨资改建了隔离病房,添置了呼吸机、床边X光机、血气分析仪等医疗设备,狠抓组织指挥、医疗救治、预防控制、技术指导、后勤保障和信息宣传等各项措施的落实,实现了"非典疑似、确诊零病例发生"的目标。"非典"期间,全市共接诊发热病人2472人次,留院观察287人;累计对疫区来常或返常人员2886人按规定进行医学观察,其中临床隔离医学观察368人。全省首家县级医疗急救站──常熟市医疗急救站正式投入运行,市一院门诊楼和新区医院工程顺利封顶。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127个,建成率达100%;农村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参加合作医疗人数55万人,占农业人口的86.8%。预防保健成绩突出。儿童计划免疫"四苗"覆盖率超过99%,全市食盐加碘合格率、食用合格碘盐覆盖率均达到了95%,血防工作提前两年实现苏州市"血防达标乡镇"满堂红。无偿献血又攀新高。2003年,全市参加无偿献血1.6万人次,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达96.6%,全市志愿捐献骨髓报名采样100人。2003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7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6家,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271人,其中医生1849人,卫生机构医疗床位3318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