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张家港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围绕“率先、创新、和谐”主题,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经济和社会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运行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1.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5%。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9.53万元,按现行汇率折12200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也达9950美元。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巩固。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2.48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542.54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286.60亿元,增长19.1%。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48%、64.47%和34.05%,二三产业比重达98.52%,比上年提高0.22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36.89亿元,增长26.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1.09亿元,增长26.3%。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3%、7.3%,分别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 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8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0.30亿元,林业产值1.45亿元,牧业产值3.07亿元,渔业产值3.0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05亿元。全市水稻种植面积 31.92万亩,水稻亩产569.6公斤,总产18.18万吨。高效农业加快推进,新建生态休闲农业基地3个、累计16个,新增设施栽培蔬菜基地4个、累计12个。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9家苏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122亿元。农产品质量建设得到加强,实施稻、麦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0多万亩(次),推广生物有机肥6000吨,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5只、累计81只,绿色食品18只、累计88只。农业基本建设力度加大,朝东圩港水利枢纽、双山北闸重建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顺利完成,疏浚各级河道734条计388公里,拆坝建桥(涵)446座,完成土地整理1413.6亩。主要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如下:粮食总产量27.62万吨,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小麦8.65万吨,增长33.6%;油料总产量5328吨,减少55.4%;棉花总产量974吨。 工 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26.21亿元,可比增长19.1%。完成工业总产值2501.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480.14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实现利税总额166.89亿元,比上年增长51.5%;实现利润总额105.34亿元,比上年增长58.4%。工业用电量161.5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3.8%。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冶金、纺织、机电、化工、粮油食品、建材六大支柱行业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继续提高,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冶金占44.8%、纺织占22.9%、机电占 11.5%、化工占8.5%、粮油食品占5.9%、建材占2.1%。规模效应进一步发挥,十大企业集团、50家骨干企业和40家成长型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654.01亿元、销售收入1667.19亿元、利税125.03亿元、利润83.81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总量的66.1%、67.2%、74.9%和79.6%。沙钢集团年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达到502.62亿元,永钢集团、华芳集团、东海粮油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分别达到164.70亿元、123.46亿元、100.13亿元。全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213 家,其中超500亿元的有1家,超100亿元的有3家,超80亿元的有1家,超40亿元的有3家,超20亿元的有3家,超10亿元的有12家,超5亿元的有21家。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食用植物油123.58万吨,比上年增长75.1 %;味精3.33万吨,增长4.3%;布26167万米,增长106.3%;服装6772万件,增长37.5%;碳酸纳27.98万吨,增长5.0%;化学农药6135吨,增长10.0%;水泥410.19万吨,增长2.2%;平板玻璃3683万重箱,增长9.9%;粗钢1607.99万吨,增长28.2%;钢材1597.50万吨,增长43.9%;铜加工材19.59万吨,增长8.5%。 建筑业 建筑产业稳步提升。建筑市场不断规范,行业管理得到强化,建筑企业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促发展,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6.33亿元,增长4.6%。建筑施工企业全年房屋施工面积903.3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92.25万平方米。实现建筑业总产值53.99亿元,增长33.0%。 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加快发展。全年新(改)建等级公路38.1公里,张杨公路东延、妙丰公路中段、中华路改造、华昌路、沿江公路分流线等市域道路竣工通车。现代物流业蓬勃发展,全市完成货运量2047万吨,比上年增长12.2%;客运量348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5.8%;张家港口岸完成货物吞吐量10253万吨,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3001万吨,比上年增长23.2%,张家港跻身亿吨大港行列,成为全国首个货物吞吐量超亿吨的县域口岸。社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年末拥有机动车22.71万辆,其中汽车6.72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6.8%和21.4%。全年新增私牌汽车11455辆,年底全市私牌汽车保有量达51282辆。 邮电通信业 邮电通信又有拓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1896万元,比上年增长15.8%。年末邮政储蓄余额24.84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42000万元,增长9.9%。本地电话用户69.15万户,增长10.5%,其中市话用户46.65万户,农话用户22.50万户;住宅电话用户56.21万户,增长10.6%;小灵通用户达到29.68万户。主线普及率每百人80线,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达7.13万户,其中ADSL宽带网用户达68406户,比上年增长24.9%,LAN用户达2820户。数字数据网用户端口774个。移动通信业务迅速发展,移动电话用户为77.5万户。 国内贸易业 消费市场更加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17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城区55.14亿元,增长16.8%,农村57.03亿元,增长1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行业分:批发业2.69亿元,增长19.8%;零售业94.35亿元,增长17.9%;住宿业1.96亿元,增长27.0%;餐饮业13.00亿元,增长10.4%;其他0.17亿元。贸易业态进一步升级,节日消费和餐饮消费成为亮点,消费结构呈现出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的倾向。全年商品市场实现成交额331.07亿元,其中保税区化工品原料市场成交额210.75亿元。 金融保险业 金融保险稳健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61.68亿元,贷款余额648.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8%和21.3%。在存款中,居民储蓄余额322.63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在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40.59亿元。全年保费收入10.63亿元,增长11.6%,其中财产险3.75亿元,增长62.1%;寿险6.88亿元,同比减4.6%。一些利好政策的出台,使股市市场回暖,成交渐趋活跃,证券交易回升,全年累计完成成交额269.83亿元,增长19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