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常熟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1 苏州市常熟市统计局

常熟市统计局

(二○○三年三月十五日)

2002年是常熟大开发、大建设、发发展的重要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百万干群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实干",奋发向上、政通人和的兴旺景象,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历史少有的良好发展势头,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要求。

一、综合

国民经济驶入高速运行的快车道。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5.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87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206.74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增加值142.4亿元,增长18.4%。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调整为4.35:56.64:39.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由上年的3526美元提高到4253美元。

载体建设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全年完成区内农户拆迁1896户,开发建设用地1万亩,全长13公里、总投资超亿元的兴港路等"一横三纵"道路框架全线竣工通车;总投资1.8亿元的兴华码头二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新建的5万吨、3.5万吨码头水工建筑已竣工;总投资超2亿元的污水处理厂、工业用水厂,220KV金桥变、二类口岸、钢材市场、滨江新市区公共服务中心、行政管理大楼、金融中心等一批区内功能性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八月份,被省委、省政府批准比照国家级开发区赋予相应的经济审批权限和行政级别。2002年,全区新批外资项目27个,合同利用外资26.5亿美元,外资注册资本11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3.75亿美元,列全省省级开发区之首。常昆、昆承、古里三个市级开发区资源整合顺利完成,组建成立了东南开发区,区内吸引投资65亿元。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发展势头良好。至2002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开发区规划总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超过30亿元。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猛。2002年,全市新注册个体工商户20261户,累计达54121户,注册资本17.37亿元,从业人员8.23万人。新办私营企业3312家,新增注册资本34.59亿元;私营企业累计达10097家,注册资本84.76亿元,从业人员11.24万人。2002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上交税收9.92亿元,比上年增长60.4%,占全市税收总额的29%,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元和路拓宽改造工程、方塔公园二期工程、城区五只小游园建设工程提前完成,2.16万平方米花溪苑廉租房正式交付使用,城区河道清淤工程全面完工,主要道路街景改造顺利完成,集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方塔东街步行街建设顺利推进,石梅广场二期工程正式全面启动,昆承路各标段全面开工,锦荷苑动迁安置房建设稳步推进,老城区街坊改造有序展开,城区户外广告清理整治、违法违章建筑拆除工作力度加大,城市综合面貌得到全面提升。2002年,大义、古里2个镇通过了国家卫生镇考核鉴定;省级卫生村创建工作有新突破,全市省级卫生村总数达269个,创建率达到65.6%;唐市、董浜、辛庄、淼泉、任阳、何市、徐市、虞山林场等8个镇场实现了省级卫生村"满堂红",使实现省级卫生?quot;满堂红"镇场的总数达到10个。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其他各项改革稳妥推进。城区市属工业企业提高型、扩张型、调整型、嫁接型、解困型搬迁进入实质性启动运作。至2002年底,已有25家企业先后与市土地储备中心签定土地收储协议,合同收储土地1399亩。乡镇企业"二次改制"已全面完成,有59家市属企业全面完成改制,其中53家改制企业的公有股已经全部退出。"波司登"上市步伐加快,"隆力奇"、"紫荆花"进入辅导期。商贸流通改革积极推进,一大批流通企业股权结构得到优化。城市经营理念意识加强,城市建设筹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开,社会保障和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综合竞争能力还不强;规模经济比重不高,发展不平衡性比较突出;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经济体制深层次问题还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少数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诸多不安定因素。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求发展。2002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8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以压缩粮棉种植面积、扩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生产规模为主的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按夏、秋两季在田作物计算)由上年的52.7:47.3调整为50:50;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扣除农民家庭兼营工业)的比重达到50.6%,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步伐加快,以蔬菜、瓜果、苗木草皮、优质大米、牧草青饲生产为特色的区域经济已初显端倪。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2002年,全市投入近3亿元,完成了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疏浚河道329条,总长291公里,土方326万方;完成农田水利土方800万方,加高加固圩堤87公里,新(改)建三闸40座、排灌站54座,新建护岸工程37公里;农村危桥改造510座,完成年计划的102%。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1.35万千瓦。

土地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土地招标、拍卖、挂牌交易取得可喜成效。2002年,全市共出让国有土地16436亩,其中招标、拍卖、挂牌交易土地面积3223亩。全市复垦整理土地9500万亩,新增耕地376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提升,运行质量显著提高。2002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89.4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2.0%。实现工业总产值800.18亿元,产品销售收入601.61亿元,利税总额55.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1.2%、35.4%、25.6%。

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支撑作用日益明显。2002年,全市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5.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425.69亿元,利税总额45.3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8.6%、20.8%和20.1%;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为54.4%、70.8%、82.3%。

私营企业成为工业新的增长点。2002年,全市私营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78.08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58.38亿元,利税总额21.4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8.5%、54.8%和60.1%;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为34.8%、42.9%、38.9%。

建筑业较快发展。2002年,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8.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6%。建筑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全年完成施工面积701.83万平方米,实现产值44.2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63.8%、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