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张家港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10-02-01 苏州市张家港市统计局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和“两个率先”目标,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继续保持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预期目标,为“十五”发展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

一、经济运行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5.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0%。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8.07万元,按现行汇率折9997美元,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巩固。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1.69亿元,减少5.6%;第二产业增加值453.31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240.00亿元,增长19.1%。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7%、64.3%和34.0%,二三产业比重达98.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财政增收较快,全年完成全口经财政收入108.38亿元,增长21.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8.38亿元,增长35.0%,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4%,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

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4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8.94亿元,林业产值1.04亿元,牧业产值3.31亿元,渔业产值2.90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24亿元。全市水稻种植面积32.60万亩,水稻亩产526.9公斤,水稻总产量17.18万吨。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33个农业重点项目如期完成,建成全省第一个“生态农业市”,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总数在全省县(市)中位居前列。全市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进展。疏浚市、镇、村、组四级河道764条计473公里,新建改建排涝站31座、圩口闸22座,拆坝建桥(涵)55座,加固圩堤19.6公里,经受住了强台风“麦莎”、“卡努”的正面袭击考验,防汛抗台取得全面胜利。主要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如下:粮食总产量24.43万吨,比上年减少2.3%,其中小麦6.47万吨,增长16.0%;油料总产量11948吨,减少6.8%;棉花总产量1385吨。

工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31.82亿元,可比增长19.9%。完成工业总产值2002.18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895.68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实现利税总额11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实现利润总额66.51亿元,比上年增长8.2%。工业用电量130.5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1.5%。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冶金、纺织、机电、化工、粮油食品、建材六大支柱行业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继续提高,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中:冶金占41.8%、纺织占24.9%、机电占13.3%、化工占8.3%、粮油食品占6.7%、建材2.3%。规模效应进一步发挥,十大企业集团、50家骨干企业和40家成长型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370.10亿元、销售收入1381.13亿元、利税79.62亿元、利润52.50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总量的68.4%、72.9%、72.3%和78.9%。沙钢集团年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达到405.48亿元,永钢集团、华芳集团年销售收入超过了100亿元,分别达到127.81亿元和103.05亿元。全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152家,其中超400亿元的有1家,超100亿元的有2家,超80亿元的有1家,超40亿元的有3家,超30亿元的有1家,超20亿元的有3家,超10亿元的有10家,超5亿元的有19家。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食用植物油69.41万吨,比上年增长16.0%;味精3.20万吨,增长5.3%;布22618万米,增长101.5%;服装4385万件,增长19.7%;碳酸纳26.64万吨,增长1.9%;化学农药5575吨,增长15.0%;水泥363.63万吨,增长13.8%;平板玻璃3353万重箱,增长38.6%;粗钢1246.11万吨,增长40.2%;钢材1108.06万吨,增长13.0%;铜加工材18.30万吨,增长19.9%。

建筑业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1.49亿元,增长19.1%。建筑施工企业全年房屋施工面积676.2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74.03万平方米。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0.59亿元,增长7.7%。

交通运输业

运输能力不断提升。现代物流业蓬勃发展,保税区物流园进出区仓储货物货值达到15.5亿美元;全市完成货运量1825万吨,比上年增长11.6%;客运量2566万人,比上年增长18.3%;张家港口岸完成货物吞吐量8358万吨,比上年增长30.6%,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436万吨,比上年增长20.7%。社会运输能力提高。年末拥有机动车21.25万辆,其中汽车5.53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1.3%和22.3%。全年新增私牌汽车9184辆,年底全市私牌汽车保有量达40963辆。

邮电通信业

邮电通信业发展较快。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0272万元,比上年增长8.6%。年末邮政储蓄余额19.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8%。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8200万元,增长10.0%。本地电话用户62.60万户,增长26.2%,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8.91万户,农村电话用户23.69万户;住宅电话用户50.83万户,增长28.4%;小灵通用户超过25万户,达到27.12万户。主线普及率每百人41线,年末以ADSL为代表的宽带网正在迅速接入家庭和单位,电信局ADSL宽带网用户达54758户,比上年增长70.1%,LAN用户达2846户,数字数据网用户端口637个。移动通信业务迅速发展,移动电话用户为69万户。

国内贸易业

消费市场繁荣兴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城区47.20亿元,增长16.4%,农村48.67亿元,增长1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行业分:批发业2.24亿元,增长14.7%;零售业80.06亿元,增长17.7%;住宿业1.54亿元,增长6.2%;餐饮业11.77亿元,增长12.5%;其它0.26亿元,增长15.2%。经济稳定增长,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结构呈现出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的倾向。贸易业态进一步升级,节日消费和餐饮消费成为亮点。全年商品市场实现成交额333亿元,其中保税区化工品原料市场成交额207亿元。

金融保险业

金融保险稳健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30.58亿元,贷款余额534.5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6%和16.7%。在存款中,居民储蓄余额273.40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在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34.97亿元。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9.52亿元,增长8.8%,其中财产险2.31亿元、寿险7.21亿元,分别增长6.7%和9.5%。股市行情总体持续低迷,年末证券开户数6.9万户,股票成交金额73.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