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张家港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稳中有进。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9.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商品房施工面积323.8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29.62万平方米,分别增长3.4%和下降22.4%。全年销售商品房面积99.67万平方米,其中现房销售面积37.79万平方米,期房销售面积61.88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39.46亿元,其中现房销售额14.26亿元,期房销售额25.20亿元。 二、改革开放 体制改革 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不断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实现了公有资本从一般性领域和竞争性行业退出。资本经营取得进展,“宏宝五金”通过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飞翔化工”将在新加坡发行上市,全市上市公司总数已达4家。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私营企业达1.34万家,个体工商户达2.78万户,注册资本达205亿元,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农村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全市有39个村完成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累计建办专业合作社64家、土地股份合作社11家、专业协会31家。常阴沙撤场建(管理)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 社会保障和住房体制改革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集中开展社保扩面工作,社会保险覆盖面和参保率明显提高。新增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参保人数4.1万人,参保率达到98.5%;新增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3万人,参保率达到99.0%;有近10万名老年农(居)民享受到了社会养老补贴,发放率99.2%;新型合作医疗参加人数达到51.5万人,参加率达到98.5%。当年归集住房公积金3.95亿元,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3亿元。城镇低保标准由月人均260元提高到30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月人均180元提高到200元,并将低保边缘对象纳入救助范围。农村十项实事工程深入实施,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对外贸易 全市对外贸易承接2004年的高速发展态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106.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出口41.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4%。江苏国泰国际集团完成出口11.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5%,占全市的26.6%,继续在全省外贸企业中保持领先地位。自营生产企业出口9.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1%,三资企业出口20.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4.7%。出口商品和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张家港口岸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2436万吨,增长20.7%。 利用外资 对外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水平全面提升。新批三资企业227家,完成注册外资15.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6%,到帐外资3.28亿美元,增长14.1%。开发区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保税区、省级开发区、扬子江化学工业园和扬子江冶金工业园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分别占全市的53%和73.8%。乡镇引资增长较快。1个镇注册外资超2亿美元,4个镇注册外资超1亿美元。 外经合作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加快发展。外经合作不断拓宽,新签境外工程、劳务合同额6642万美元,完成境外工程、劳务营业额6149万美元,全年外派劳务人员555人。 保税区、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功能优势不断增强。张家港保税区新批进区企业548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49家,注册外资43114万美元,到帐外资14282万美元,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3.01亿元。省开发区新批进区企业257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53家,注册外资28060万美元,到帐外资5002万美元。 引进内资 全市继续实施“内外并举、双向驱动”的发展战略,利用外地民资更加活跃。全年共引进外地资本项目670个,注册资本19.64亿元,增长28.2%,到帐外地资本85.97亿元,完成投入工作量70.52亿元。 三、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7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当年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列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3只;实施省级以上火炬计划14项,其中国家火炬计划13项;当年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9只;苏州高新技术企业10家;获国家级科技成果科技进步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申请专利736件,专利授权427件。新增中国名牌5只、累计8只,新增国家免检产品4只、累计17只。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步伐加快,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教育事业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村校教育基本现代化工程顺利实施,13所农村小学完成改造。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稳步推进,全市各类学校107所,在校学生11.9万人,专任教师7096人;小学、初中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7.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8% 文化事业 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等快速兴起,长江文化艺术展示暨经贸周系列活动产生良好影响,“走遍村庄•张家港市行政村巡礼”大型新闻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进一步丰富了我市城市文化内涵。文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市拥有电影放映单位17个,容纳座席1.12万个;剧团3个,演出1661场次,观众达930千人次。群众文化事业明显提高,群众文化机构9个,创作艺术作品数775个,组织文艺活动650次;市级图书馆总藏量42.10万册,其中图书38.50万册。城市文化氛围明显改善,广播电视事业迅猛发展,有线电视用户达21.5万户。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围绕重要工作、重大活动、重点工程,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新闻宣传。文化出版市场管理和文物保护进一步加强。文化、广电等企事业改革进一步深化,为文化市场增添了活力。 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取得新成就。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97个,其中医院有29个;卫生技术人员3741人,其中医生1537人;卫生机构床位数3424张。实行合作医疗村比例达100%。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卫生改革不断升化。健康城市建设取得实效,成为全国第一个加入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区健康城市联盟的县级城市。 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全市深入贯彻《全民健身纲要》,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市体育系统体育场(馆)达3个,举办运动会次12次,年内达到等级标准运动员65人,其中达到二级标准运动员10人、三级30人、少年级25人;在省级比赛中获得金牌6枚、银牌2枚、铜牌7枚;在苏州市比赛中获得金牌48枚、银牌53枚、铜牌33枚。 四、城乡建设和管理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继续增加。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3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城镇投资112.62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9.01亿元,农村投资91.81亿元。总投资中工业投入18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占全社会投资额的比重为7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