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常熟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科技计划项目顺利实施。2002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193项,其中新立94项。在新立项目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17项,苏州市级项目4项。验收各级各类项目65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11项,苏州市级3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全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累计达37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0只,累计达138只。年内又有35家民营企业通过科技进步,成功入选"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累计达76家。农业科技进步实现新跨越。全年引进新品种35个,重点支持和培育了"常伴"异育银鲫、"福地"番茄、"七星"猪肉、"吉绿"蔬菜等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常农"牌大米取得省无公害产品认证。到2002年底,全市已有无公害农产品17个,绿色食品14个。技术市场功能逐步显现。2002年,共签定各类技术合同2583项,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3514万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2002年,全市共申请专利280件,创历史新高。私营企业专利申请占全市申请总量的65%。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艺创作和演出成效显著。舞蹈《织》、《耕绿》参加首届中国舞蹈暨舞蹈艺术博览精品展演获得精品展演奖,舞蹈《织》还获得全国电视舞蹈MTV大奖赛最佳编舞奖和首届江苏●中国民间艺术节"三民"大赛金奖,白茆山歌《起妆谣》也在首届江苏●中国民间艺术节"三民"大赛上获得银奖,七场清装锡剧《杨乃武出狱》获第六届江苏省锡剧艺术节优秀创作奖、优秀演出奖、优秀演员奖等多项最高奖项,中篇评弹《杨乃武回乡》获第四届江苏省曲艺节优秀演出奖、优秀演员奖和创作奖。2002年,全市各类群文创作节目、作品总量达3000余件;城乡组织各类文艺活动达1000项,观众达50多万人,其中大众型文化活动或系列文化活动近120次,观众达20多万人;电影院累计放映3943场次,观众44.8万人次。市演艺中心安排外来演出团队249个,演出2590场,观众25.85万人;市锡剧团全年演出76场次,观众7.6万人。文化市场、新闻出版市场进一步规范。2002年,全市共检查2205家次营业场所,收缴暂扣音像制品14.67万盘、软件光盘1.67万盘、书刊1.95万册,取缔各种非法经营单位61家。2002年末,全市共有歌舞娱乐场所140家,音像制品店181家,游戏厅43家。文化实施建设加快。京门影城、博物馆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并对外开放,图书馆新馆、文化馆培训大楼、颜港社会文化中心和乡镇一批文化场馆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广播电视全年紧贴市委、市政府工作思路,配合各阶段重点工作,突出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喉舌功能。全年播出本地新闻1.2万多条,其中自采率达57%。受理群众社会来信、来电、来访1.5万件次,一批有新闻价值的线索通过节目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2年,被苏州市级以上各级台录用稿件达1000件次,其中中央级30多件次,省级305多件次。城乡有线电视发展迅速,农村有线电视通组率达100%,城乡有线电视用户总数达20.6万户,全市入户率达79%,顺利建成有线电视市。农村有线广播网络得到进一步巩固。到2002年末,农村有线广播入户率达90.6%、通响率达92.2%。2002年,电视台平均日播出时间11.5小时,有线广播平均日播音时间10.8小时,无线广播平均日播音时间32小时。常熟日报全年出刊312期,出版报纸1123万份。 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市一院门诊楼、市妇保院迁建工程按计划顺利进行;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108个,建成率达64%;农村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参加合作医疗人数55.71万人,占农业人口的86.45%,获"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市"称号。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逐步开放个体诊所、民营医院,依法审批建立了6家私营医疗机构。药品招标采购制进一步深化,市属医院推行了会计委派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步伐加快。对14个村开展了高血压综合防治工作,覆盖人口6.1万人,高血压初筛1.58万人;组织开展高血压病友座谈会22次、健康教育26次。传染病防治工作有新提高,发病率比上年下降20.2%。无偿献血又攀新高。2002年,全市参加无偿献血1.48万人次,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达94.6%。2002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1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5家,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930人,其中医生1670人,卫生机构医疗床位3385张。 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组织开展了第七个"全民健身月"活动,成功组织、承办了"隆力奇杯"中美滑水明星对抗赛、CBA全国男子篮球"乔丹杯"甲B联赛、第14届世界女篮锦标赛D组的六场比赛和十五届省运会蹦床技巧比赛。2002年,常熟体育健儿在苏州市级以上各类体育竞赛中屡创佳绩,共获省级赛事金牌7枚、银牌4枚,地市级赛事金牌62枚、银牌36枚。体育彩票销售势头良好。全年销售4300万元,其中电脑销售3140万元,规模销售1160万元。 十、环境保护 创建生态城市工作有序展开。全市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工作,由南京大学编制的《常熟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纲要》通过了专家评审,由同济大学编制的《常熟市生态城市规划》也已正式定稿。开展了流域性水环境整治,对全市14条主要河流沿线的近100家重点水污染企业展开水环境质量专项检查,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2年,全市地面水水域功能区达标率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环境空气质量优于二级标准,城市和集镇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市区区域噪声平均值54.2分贝,交通噪声平均值67.9分贝,海虞镇通过了省级环境优美小城镇验收。全市又有7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的成绩,人口出生率稳定在较低水平上。全市出生7753人,出生率为7.4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5‰。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103.62万人,其中女性52.93万人,非农业人口45.17万人。 2002年末,全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为65.1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4.65万人,第二产业31.44万人,第三产业19.04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为22.49:48.28:29.23。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02年,全市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为128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1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8%和6.2%。储蓄存款增多,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4.23亿元,比年初增长21.7%,人均储蓄存款2.26万元。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市区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2.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平方米,住宅成套率达8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4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