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常熟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扩张。2002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26亿元,比上年增长65.1%。在投资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18亿元,增长71.7%;个体私营经济完成投资51.09亿元,增长62.2%;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96亿元,增长32.3%。 投资结构得到改善。2002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11亿元,比上年下降81.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6.61亿元,增长72.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9.54亿元,增长51.8%。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由上年的71.3%提高到74.1%,一批新的工业项目建成并开始生产。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200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54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1.75亿元,增长12.9%,餐饮业零售额12.12亿元,增长45.8%。各类市场经营活跃,成交额稳中有进。2002年,全市拥有各类市场150个,其中商品市场137个。商品市场年成交额达203.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常熟招商城成交额为138.4亿元,增长4.8%。 进出口贸易增长加速。2002年,全市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9.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8%,其中出口13.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4%。全市新批自营出口企业92家,累计达200家,完成出口3.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2%,出口规模在全省名列第一。 利用外资总量大幅提升。2002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66项,增资项目49项,合同利用外资(老口径)32.42亿美元,注册资本14.05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5.05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38%、223%、63.9%。 外经合作不断拓展。2002年,全市完成新签对外工程劳务合同额4828万美元,实现营业额4654万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0%和47.3%。已开业的9家海外企业运行正常,营业额达到3000万美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苏嘉杭高速公路常熟段路基土方全部完成,路面基层完成70%,桥梁工程完成90%;沿江高速公路常熟段路基土方完成95%,桥梁工程完成80%;苏通大桥前期工程完成拆迁农户161户,南岸桥区1300亩全部准备就绪。205省道复线路基土方全部完成,申张线航道大桥全线合拢;南三环立交主体工程基本完成;通港路完善工程全线竣工;204国道部级文明样板路创建工作通过验收;苏虞张一级公路、常熟至福山公路全线开工;新建了205省道辛庄收费站。建成了204国道、通港路、南三环、压顾线、苏常线高标准绿色通道,城乡交通环境进一步优化。2002年,全市完成客运量4375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45057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1188万吨,货物周转量73003万吨公里。 常熟港发展迅速,国际知名度日益提升。到2002年底已同41个国家和地区、175个国际港口通航通商。2002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234万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313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08万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21%、41%、32.6%,继续位居全国内河十大港口系列。2002年,常熟港彩钢板进口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钢材主要集散港之一。 邮政电信业务不断拓展。2002年,邮政业务收入达到1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全年发送函件1299万件,订销报刊5310万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18.43亿元,比上年增长28.3%。通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了枫泾、琴枫苑、白雪、漕泾、阜湖、华山、报慈等7个模块局线路配套工程建设,完成了新颜路、元和路、通江路、昆承路、黄河路、204国道、205省道等道路的线路迁移工程,组织实施了ADSL二期、三期扩容工程,通信基础网络结构得到优化,顺利实现了苏州本地网升位一次成功。"小灵通"发展迅猛,从试放号开始到年末,净增用户2.03万户。2002年,电信业务收入达到7.59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年末城乡交换机总容量50.89万门,市话和农话用户38.16万户,其中住宅电话29.6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4.2万户。城乡话机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08.6部。 旅游业发展加快。高起点编制了《常熟旅游规划纲要》,并顺利通过了专家论证和规划评审。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进一步扩大常熟旅游知名度。组团参加了在南京举办的国内旅游交易会、江苏旅游万里行促销活动、2002'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收到了明显成效。成功地参与组织了中美滑水明星对抗赛、"秋艳春韵"2002常熟尚湖牡丹花会、宝岩杨梅节等旅游节庆活动。2002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8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3%、25.0%。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2002年,全市完成财政收入41.02亿元,比上年增长34.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1.99亿元,增长57.5%。在保证收支平衡的同时,财政对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保证了各项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2002年,全市财政支出22.2亿元,比上年增长40.4%。其中基本建设支出2.64亿元,城市维护费支出1.68亿元。 金融形势稳定。200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95.8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34.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2%、21.7%;各项贷款余额203.07亿元,增长43.9%。金融机构现金收支相抵净回笼11.32亿元,比上年少回笼12.25亿元。 保险业务不断拓展。2002年,全市保险机构承保金额达656.23亿元,其中:企业财产险376.71亿元,机动车辆险92.82亿元。实现保费收入8.81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88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6.93亿元。全年支付各类赔款1.55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常熟市中学新校于八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实验小学迁建工程于四月破土动工,工程进展达到计划要求;新建校舍竣工面积25.6万平方米。办学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昆承中学彻底转为股份制民办学校,常熟市外国语学校建立了附属小学,常熟市中学与澳大利亚国际应用教育学会实行联合办班。教育信息化有新提升。到2002年底,全市教育系统共配备计算机10377台,接近平均每12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建成计算机网络教室177间,多媒体电化教室177间;68所学校建成了宽带校园网,所有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建成了网站或网上主页。教育现代化建设有新突破。2002年,在实现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工程先进乡镇"满堂红"的基础上,通过了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评估验收;新创建江苏省实验小学6所、示范性实验幼儿园5所、示范初中4所,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学校2所、基本现代化示范幼儿园7所、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23所。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2年,全市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100%;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7.8%,贫困家庭子女100%入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100%、99.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5%,普职高比为4.7:5.3;全市被各级各类普通高校录取总人数3272名,录取率为86.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32%。2002年,全市小学在校学生7.11万人,初中在校学生4.36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39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0.36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3555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226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