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张家港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稳中有进。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5.40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商品房施工面积324.0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8.98万平方米。全年销售商品房面积95.03万平方米,其中现房销售面积31.61万平方米,期房销售面积63.42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38.17亿元 ,其中现房销售额9.63亿元,期房销售额28.54亿元。 二、改革开放 体制改革 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不断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资本经营,企业上市取得新突破。江苏宏宝、高新张铜、江苏国泰相继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7家。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私营企业达1.53万家,个体工商户达3.16万户,注册资本达254.46亿元,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农村“三大合作”改革深入推进,完成184个村(社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累计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31家、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22家,建成省级为农综合服务社21家。 社会保障和住房体制改革 持续开展社保扩面,制订失地农民参保优惠政策,努力提高社保水平。全市城镇社会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9%,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老年农(居)民享受社会养老补贴覆盖面稳定在99%。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发放慰问补助金4000多万元、最低生活保障金2481.2万元,投入近千万元帮助贫困户建房、资助贫困学生入学;市区新建拆迁安置房36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5万平方米,较好地解决了被拆迁户和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组织开展住房公积金扩面征缴,13万名职工纳入保障范围,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20.3亿元。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硬件达标建设全面完成,以村(居委会)为单位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参保人数52.17万人。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实现平稳增长,增长方式正在加快转变。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125.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出口54.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0%。江苏国泰国际集团完成出口12.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8%,占全市的22.2%,继续在全省外贸企业中保持领先地位。自营生产企业出口14.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3%,三资企业出口26.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8%。出口商品和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张家港口岸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3001万吨,增长23.2%。 利用外资 对外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水平全面提升。新批三资企业218家,完成注册外资16.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到帐外资5.20亿美元,增长58.3%。开发区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保税区、省级开发区、扬子江冶金工业园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分别占全市的70.4%和77.8%。 外经合作 外经合作继续拓展,“走出去”步伐加快。新签境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同额9449万美元,完成营业额1.09亿美元,继续保持苏州领先;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3个,中方投资总额3459万美元,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县)市首位。 保税区、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功能优势不断增强。张家港保税区新批进区企业505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50家,注册外资66104万美元,到帐外资20907万美元,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5.80亿元。省级开发区新批进区企业395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54家,注册外资28175万美元,到帐外资8007万美元。 引进内资 引进内资稳步增加。全年共引进外地资本项目693个,注册资本22.62亿元,增长15.2%,到帐外地资本62.47亿元,完成投入工作量51.41亿元。 三、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全面实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着力推进十大科技攻关、十大成果转化、十大专利产业化项目(“310”工程),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9家,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6只,申请专利2658件。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新建产学研合作办公室5家,与11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建合作项目162项。成功举办张家港(上海)科技创新洽谈会和高新技术成果洽谈会,达成合作意向70项,签约25项。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成国家级创业园,孵化面积达到3.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66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苏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沙钢钢铁研究院列入省“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光机电一体化及纺织技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开始启动。全市R&D经费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达1.7%。 教育事业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投入1.06亿元顺利完成村校基本现代化改造,投入2500万元实行学生上(放)学公交化专线接送,积极启动外来人员子女学校标准化建设,全年吸纳外来人员子女入学3.9万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稳步推进,全市各类学校91个,在校学生11.21万人,专任教师7016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7.4%,高中毕业生升学率89.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职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6%。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等一批重点工程有序推进,梁丰高级中学顺利迁入新校区。 文化事业 文化建设亮点频现。成功举办’06(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撤县建市二十周年庆典活动。在全省率先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全市拥有电影放映单位21个,容纳座席1.43万个;剧团2个,演出1688场次,观众达710千人次。群众文化事业明显提高,群众文化机构11个,组织文艺活动475次;市级图书馆总藏量47.68万册,其中图书43.17万册。城市文化氛围明显改善,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围绕重要工作、重大活动、重点工程,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新闻宣传。文化出版市场管理和文物保护进一步加强。 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拥有卫生机构431个,其中医院有32个;卫生技术人员4502人,其中医生1940人;卫生机构床位数3714张。全面实施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在全省率先启动合作医疗住院按病种结算试点,扎实开展健康镇村创建,实行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建成全省首家“社区健康安全科普园”。 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成功举办张家港市第四届体育运动会,圆满承办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舞龙舞狮、中国式摔跤两项赛事。深入贯彻《全民健身纲要》,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市体育系统体育场(馆)达5个,举办运动会次18次,年内达到等级标准运动员21人,其中达到二级标准运动员3人、三级8人、少年级10人;在省级比赛中获得金牌10枚、银牌8枚、铜牌7枚;在苏州市比赛中获得金牌70枚、银牌29枚、铜牌40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