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常熟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1 苏州市常熟市统计局

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支撑作用日益明显。2003年,全市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57.1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548.18亿元,利税总额54.5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8.0%、26.3%和23.4%;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为53.6%、71.1%、77.0%。

私营经济活力凸现。2003年,全市个体和私营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91.06亿元,产品销售收入525.22亿元,利税总额44.9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1.9%、50.5%和56.3%;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为66.5%、68.2%、63.5%。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均居各种所有制经济成份之首位。

工业企业创品牌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到2003年底,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8个、江苏省名牌产品50个、苏州市名牌产品100个,中国驰名商标3件、江苏省驰名商标24件、苏州市驰名商标44件,名牌、商标总量在全国同类县市中均居首位。

建筑业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4.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1.9%。建筑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全年完成施工面积812.81万平方米,实现产值60.8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8%、37.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2003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2.11亿元,比上年增长56.6%。在投资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1.31亿元,增长52.3%;个体私营经济完成投资96.14亿元,增长89.2%;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8.76亿元,增长109.3%。

重点骨干项目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明显。2003年,全市共有589个总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45.02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79.2%,有198个项目竣工投产。列入全市年度跟踪监控的119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1.56亿元,占项目计划总投资的34.9%。

投资主体多元化。2003年,全市呈现外资、内资、民资三资齐头并进的局面。从完成的投资情况看,外资完成38.4亿元,比去年增长101.3%;内资完成53.6亿元,比去年增长108.9%;民资完成101.6亿元,比去年增长58.4%。

投资结构得到改善。2003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18亿元,比上年下降63.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31.88亿元,增长52.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0.05亿元,增长69.4%。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2003年,全市消费市场尽管在四、五月份受到"非典"影响,市场曾一度低迷,但在消费需求扩张与消费水平提升的条件下,市场复苏较快,购销依然两旺。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83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94.24亿元,增长15.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4.64亿元,增长20.8%。各类专业市场经营活跃,成交额稳中有进。2003年,全市各类商品市场年成交额达253.27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常熟招商城成交额为150.32亿元,增长8.7%。

进出口贸易增长加速。2003年,实现外贸进出口额达到27.08亿美元,同比增长36.6%,其中出口18.08亿美元,同比增长34%。

外商投资企业扮演着我市出口创汇主力军的角色,2003年出口达到9.22亿美元,同比增长35.8%,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1%。私营企业成为我市外贸出口中一支新的生力军,出口额在苏州市、乃至全省县市中遥遥领先,全年达到2.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1%,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1.5%。引人注目的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突破亿美元,达到1.08亿美元,同比增长51.7%以上,高于全市出口平均增幅近18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又创佳绩。2003年,全市新批外资项目168项、增资54项;合同外资金额(老口径,下同)36.17亿美元,注册资本14.64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10.1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6%、0.5%和109.8%,各项指标在全省县市中均名列前茅。在新批项目中,超亿美元的项目有8个,1000-3000万美元的有66个,500-1000万美元的有18个,100-500万美元的有71个,100万美元以下的有59个。从新批项目的规模和实际到帐外资看,我市利用外资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外经合作不断拓展。2003年,全市完成新签境外老务及承包工程合同额5973万美元,实现营业额4398万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60.2%和35.3%。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苏嘉杭高速公路常熟段全线、南三环改造工程竣工通车,沿江高速公路常熟段建设进展顺利,至城区、化工园区连接线城市板块段主车道路面铺设完成,并通过苏州市质监站质量鉴定;支王线大修工程已竣工通车,苏通大桥南接线房屋迁移完成85%,苏虞张、锡太一级公路建设加快实施。全市机动车辆激增,社会运输能力大幅提高。年末拥有机动车22.56万辆,其中汽车4.28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2.0%和31.4%。全年完成客运量2877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03847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1001万吨,货物周转量59474万吨公里。

常熟港发展迅速。2003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510万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482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89万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22.4%、54.1%、19.9%。目前,常熟港已同46个国家和地区、203个国际港口通航通商,开通集装箱内外贸支线15条,月到港集装箱船舶170班次。

邮政业把握商机,稳步发展储蓄支柱业务,突出发展以商函为主的核心业务,继续发展报刊发行、集邮等邮政标志业务,大力发展各类代办业务,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稳定增长。2003年,全市邮政业务收入达到1.08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全年发送函件1628万件,比上年增长25.3%,订销报刊5167万份,比上年减少2.7%;年末邮政储蓄余额20.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6%。电信业坚持以"客户第一、服务无止境"为宗旨,继续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推出服务新品种,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保障。2003年,全市新建光纤6400多芯公里,管道180多孔公里,改造通信线路160多公里。2003年,电信业务收入达到8.81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年末城乡交换机总容量49.41万门,市话和农话用户46.75万户,其中住宅电话36.9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7.86万户。城乡话机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30.8部。

旅游业发展加快。加大了宣传促销力度,先后在《解放日报》、《新华日报》,中央电视台一套、四套,上海、东方、江苏、浙江电视台等新闻媒介上推出常熟旅游专题栏目,并多次组团参加国际、国内旅游展示会,宣传、推介常熟旅游形象,进一步扩大常熟旅游知名度,收到了明显成效。开通?quot;常熟一日游"旅游专线车,加强了与周边县市、旅行社的横向联系。成功组织了2003'"洛阳─荷泽─常熟"三地情缘牡丹花会、第二届虞山花朝会、第三届"碧云山庄"虞山红枫节、尚湖风景区大型烟火晚会、宝岩杨梅节等旅游节庆活动。2003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8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