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相城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文化体育卫生事业 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大力培育我区文化品牌产业,积极开展“御窑金砖”、蟋蟀盆制作、缂丝工艺、船模制作等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充分挖掘本区特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积极做好乡镇特色文化的创建工作。实施群众文化城乡联动,送文化到农村、社区、学校,开展广泛的群众性文艺演出活动。2005年,全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举办了 “反腐倡廉书法、美术作品大赛”,“激情相城”、“水相城绿相城”等大型文化活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沈周墓”由省、区、镇三级投资360万元进行了维修和环境整治,成为了当地居民休闲场所。新建成游泳馆等文体设施,新增全民健身点14个。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31个。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参保率达91.1%。年末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2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275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456人,卫生机构医疗床位749张。 社会保障 城乡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取得新进展。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联动体系初步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63万人,增长15.5%;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69万人,增长23.8%,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24万人,增长6.5%;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5.99万人,覆盖率为91.9%。享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老年农民达6万人,享受率为97%,参保覆盖率、享受待遇率在江苏全省、苏州全市名列前茅。继续开展弱势人群的帮扶工作,全面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区低保发放人数3481人。年末全区养老服务机构10家,床位达431张。 四、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清理投资项目工作取得成效,投资结构得以优化,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状况得到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呈高开低走、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2005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6.06亿元,增长12.4%。从产业看,第三产业投资达到60.3亿元,增长14.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7.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9.2亿元,增长22.2%,其中工业投资达到68.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54.1%,并重点投向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工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工业总体科技含量得到提升。从经济类型来看,私营个体经济和外商投资增势强劲,分别增长27.7%和20.6%。政府实事工程和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完成投资15.1亿元。 建设与规划管理 城市区域规划得到进一步深化,做好镇村布局规划。积极配合苏州市做好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阳澄湖地区控制性规划、三角嘴周边地区控制性规划的编制工作。对东桥片区、望亭片区的规划进行了制定,为二个片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以规划为龙头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完善城区布局,改善城市环境,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聚集、辐射、带动功能。推进城乡建设统筹发展,创建城市化示范县(市)、城市化示范村和康居示范村。 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区电子政务的光纤网络初步建成。覆盖全区所有区级机关、直属管理部门和各镇(街道、区),已进入电子政务网络的有关单位有72家,终端计算机近千台。全面实施公文的电子化流转,电子化、网络化办公已成为机关各部门主要的办公手段,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苏州相城”政府门户网站维护与管理取得成效,内容及时得到更新。社会信息化建设延伸至社区,分别在中心城区和渭塘、黄埭、黄桥等地设置了30个公共信息亭,拉近了普通老百姓与信息化的距离。 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全区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百分比、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分别为91 %、100 % 、66.6%、100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9.7%。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6.8%,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围绕太湖、阳澄湖等生态敏感区的保护工作划定红线、黄线生态保护区125.2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15%以上。关闭了10家治理不到位、污染严重超标的企业,城区全面实施了生活污水截流,完成了蠡口热电厂和望亭电厂11号机组脱硫工程。全区开展了“万亩生态林”建设,新增绿地10050 亩,新建生态绿带(园)120处,盛泽塘生态绿地建设初显成效。积极开展了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工作,进一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五、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和就业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2005年末全区户籍人口348032人,比上年增加4757人。其中,男性人口171095人,女性人口176937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2%和50.8%。全区出生2836人,出生率为8.2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4‰。 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形成,实现了下岗保障与失业保障的并轨。通过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实行社会保险补贴、建立再就业援助基地等各项优惠措施,扩大了特困人员的再就业。劳动力市场成为了就业主要渠道,全年共举办劳动力招聘市场50场,进场招聘企业1673家次,提供各类就业岗位36213个,进场应聘人数22816人次,达成录用意见6080人。通过劳动力招聘市场,244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973名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凭《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到了免交工商、税务等优惠政策。为1.36万人次的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失业救济金457万元。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1%,低于苏州市控制目标。 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740元,增长1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15元,分别增加1944元和763元,增幅分达到15.7%和11.1%。城乡人均储蓄25653元,恩格尔系数降到0.382,人民生活基本富裕。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8.67亿元,增长17.5%,人均储蓄存款2.55万元,比上年增加0.34万元。 市场物价 全年价格水平总体保持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4,分类指数6升2降,食品类价格涨幅较高。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4.5%、1.0%、1.2%、0.8%、0.2%和6.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及通讯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0.6%和1.8%。分类价格指数(上年为100)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