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盐田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深圳市盐田区统计局 2004年3月5日 200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围绕区第二次党代会和区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不断增强创新意识,积极实施精品战略,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努力克服了非典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港口强区、旅游旺区、工贸兴区、文化立区收到明显成效,盐田的对外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居民收入平稳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顺利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3年,全区实现本区生产总值99.09亿元,增长26.7%。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0.04亿元,下降11.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8.43亿元,增长23.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0.63亿元,增长28.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1∶39.6∶60.3调整为0.0∶38.8∶61.2。第三产业特别是港口服务业发展迅猛,是推动盐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盐田港全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44.89万标箱,增长27.4%,有力地带动了全区货代、仓储、运输等港口服务业的发展。 就业人数增加。年末全区各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共计74528人,比上年末增长9.1%。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16387人,微增1.4%;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2681人,减少19.8%;私营、股份合作、股份有限、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等其它单位从业人员55460人,增长13.7%。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54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55205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9169人,三次产业劳动结构由上年的0.2∶74.7∶25.1调整为0.2∶74.1∶25.7。通过积极完善和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大力推行“劳者有其工”就业计划,重点帮扶困难失业人员就业,全年共安置372人再就业,年末登记失业率为3.0%,比年初下降0.3个百分点。全年引进各类人才333人。 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业偏重于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效益和工业增加值率较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还需提高;交通瓶颈依然存在,制约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物流服务设施滞后于港口发展,港口物流业对经济的巨大带动作用尚未得到很好挖掘;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较弱;居民就业层次偏低,收入和消费能力有限,全区消费需求增长乏力。 二、农业 农业产值继续减少。全区农地资源十分有限,近海渔业资源逐渐减少,农业收益日益低下,农业产量和产值持续萎缩。2003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828.3万元,比上年减少11.8%,实现农业增加值401.7万元,减少11.9%。全年蔬菜复种面积500亩,减少64.3%;蔬菜产量600吨,减少58.3%;水果产量15吨,减少81.3%;茶叶产量11吨,减少8.3%;盆栽观赏植物产量23万盆;水产品捕捞量65吨,减少53.6%。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463亩,比上年增长2.32倍,幼林抚育作业面积9278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81.28亿元(现价),实现工业增加值30.28亿元,分别增长18.7%和15.5%;工业增加值占盐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3.5%下降为30.6%,下降2.9个百分点。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73.08亿元(现价),增长18.7%。工业产销衔接良好,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9.5%。 以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仍是全区工业生产的主体,高新技术产品和珠宝首饰产品产值增长迅速。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22.79亿元(现价),增长20.0%,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0.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黄金珠宝加工业产值22.86亿元(现价),增长31.8%,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是推动全区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其它经济成分也表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全年“三资”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56.94亿元(现价),增长17.5%,占全区工业产值的比重高达91.4%,比上年微降0.9个百分点。由于部分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国有工业企业产值有所下降。 工业产品内、外销比重有所调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家逐步调整了一些外贸和外资企业政策,外资企业逐步扩大了产品内销比例。全年全区工业出口产品产值246.41亿元(现价),增长9.7%,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93.0%下降为87.6%,下降5.4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完成利税总额平稳增长。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1.58%,比上年提高7.8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七项考核指标中,总资产贡献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劳动生产率等五项指标比上年有所改善;而产品销售率、资产负债率等两项指标比上年有所下降。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5家,增加2家,实现利润6.17亿元,增长27.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23家,新亏2家,亏损额3746万元,增亏1.14倍。 建筑业在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14亿元,增长70.0%。 四、商业和旅游业 克服非典疫情影响,商业和旅游业逐步恢复畅旺。受年初非典疫情影响,商业、餐饮业和旅游业在4至6月份销售额明显萎缩,随着6月份疫情的解除,政府各项扶持政策和措施到位,全区商业、餐饮业、旅游业逐步恢复和热旺,商业网点明显增加,竞争渐趋激烈,百姓普遍受惠。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8亿元,增长9.9%。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83亿元,增长10.6%;饮食业零售额4.15亿元,增长8.3%。旅游人数增加。全区主要旅游景点全年共接待游客826.8万人次,增长7.8%;宾馆、酒店日平均开房率44.7%,减少1.4%;宾馆、酒店接待过夜游客22.40万人次,增长51.7%,其中国内游客20.23万人,增长55.3%,国际游客2.17万人,增长24.7%。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2003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54.80亿元,增长82.0%,是建区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也是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6.76亿元,增长94.2%,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5.3%;房地产开发投资7.79亿元,增长67.1%。 港口码头、道路交通、仓储设施是全区基本建设投资的主要部分,投资额高达38.54亿元。盐田港三期工程年度投资额达32.66亿元,占基本建设投资的69.8%,盐田港明珠立交和盐田港一、二期扩建工程占基本建设投资的10.8%。盐田港保税区、北山工业园区建设投资为3.05亿元,占基本建设投资的6.5%。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为2.35亿元,占基本建设投资的5.0%,主要项目为盐田垃圾焚烧发电厂、精茂电脑生产基地、中兴通讯大梅沙研发中心等。教育、文化、体育、社会福利、公共管理等其它行业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1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