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岗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1 深圳市龙岗区统计局

2004年,区委区政府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想大事、抓难事、打基础、促改革,理顺思路,良性发展”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和基本现代化的建设,较好地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强化优势产业发展,确保我区国民经济在新一轮增长周期中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示范化农业取得新进展;工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作用进一步强化;完成了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步署,商贸、物流业稳步发展;突出自身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统筹兼顾,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一、经济发展总体态势

国民经济在全国宏观调控形势下保持平稳快速健康发展。据统计,200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7.90亿元(现行价),比上年增长20.1%(按可比价计算,下同),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523元,比上年增长10.3%。三次产业完成情况: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04亿元,减少14.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34.27亿元,增长21.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57.59亿元,增长19.6%。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0:72.6:26.4。

物价总水平温和上涨,在合理区间内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5%,比上年上涨了2.5%。按类别分,食品类上升6.0%,烟酒及用品类上升1.6%,衣着类上升0.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2.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升2.6%,交通和通讯类下降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升0.6%,居住类上升4.6%。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仍显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仍相对落后,新兴服务业发展较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财政支出压力加大。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科技兴农,走园区化、生态化和示范化道路。

随着农村走向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区的耕地面积税减,由建区时的66397亩减少到2004年的22310亩,比去年同期下降15%,农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各种农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2004年农业总产值为11.08亿元(现行价),比上年减少14.1%(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其中种植业产值4.15亿元;下降16.3%,牧业产值3.69亿元,下降20.5%;渔业产值2.35亿元,增长1.9%。在农业生产资源减弱情况下,农业部门通过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技术,不断优化品种结构,科技兴农,在保证农业生产功能的同时,提高农业的生态和环保功能。在种植业方面,成功地引进了国家杂交水稻试验基地,并于10月成功地取得华南地区小面积每亩847公斤的高产,且水稻稻谷的结实率在95%以上,筛选出适合华南地区种植的两个中国新型香米新品种;此外,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平湖生态园、东方绿舟设施蔬菜试范园、石井都市农业园建设进展顺利。2004年在果菜减产的情况下,大力发展花卉业种植,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质量档次。调整花卉生产结构,加大盆花的生产,减少鲜切花的生产和供应,全年花卉生产面积达5438亩,产值达1.26亿元,比上年增长52.3%。在畜牧和水产业方面,加快发展畜禽种苗生产和水产种苗培育,已初步形成了东部水产养殖基地的区域优势,建成了旭联海洋生物产学研示范区,完成了贝类孵化场、鱼类育苗场的建设;金龟“新龙岗鸡”培育基地将建成集三高农业、生物农业、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已成功培育一批由宫廷鸡和龙岗本地鸡杂交选育的新品种。

(二)工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先进化进程加快。

工业的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94.65亿元(现行价),比上年增长22.2%(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全部国有企业和独立核算的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532家,全年实现的工业增加值357.5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0.6%,比上年增长22.5%。

据对现有53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监测(下同),在列入统计的工业产品中,与去年同期相比,六成以上的产品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移动电话、打印机分别增长1.8倍和1倍。工业产品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为97.7%,比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规模以上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054.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实现利润总额118.5亿元,增长8.5%,实现利税总额165.03亿元,增长15.8%。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89.9%,比上年高出1.4个百分点。在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中,劳动生产率为103563元/人,比上年增长14.8%,总资产贡献率为13.31%,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

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主要表现在:

1、高新技术产品企业及产值快速增长,占工业比重不断加大。2004年全区从事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有490家;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580种,比上年增长19.6%;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47.2亿元,比上年增长35.1%,占工业总产值的45.3%。其中电子信息行业产品产值417.02亿元,比上年增长39.8%;新材料新能源行业产品产值为10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1%;机电一体化行业产品产值为22.16亿元,比上年增长72.1%。

2、重点企业的稳步发展,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大局。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2家,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048.39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86.8%,其中超亿元的重点企业13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921.45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87.9%,成为稳定和拉动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在上亿元企业中,产值增幅在20%以上的企业有65个。

3、园区建设已见成效。随着“工业进园”战略实施,全区科技含量较高、规模较大、发展潜力较强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各大工业园区。各大产业带片区的高科技企业项目充分显现其强大的发展潜力和显著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宝龙碧岭工业区,兄弟、五洲龙、兰普源等企业开始投产,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呈现。坂雪岗片区、宝龙碧岭片区、葵涌大鹏片区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80.1%。

(三)建筑业发展良好。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9.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全年办理施工许可证423项,总造价51.06亿元,同比增长15.2%;受理工程质量监督1036项,总造价57.53亿元,同比增长2.9%。2004年在我区注册且有资质的建筑企业39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61亿元,完成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312258平方米,实现利润总额0.7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