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越秀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以全新打造的区文化馆、区图书馆为基地,精心组织各种文艺活动和展览,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全年共组织各类文化活动1000多场次,其中,“欢庆十七大”、“百歌颂中华”等大型广场活动10多场。举办各种大型展览25个,接待参观群众超过20万人次,其中,“伟人风采、女性楷模--王光美生平事迹展”、“广东省第八届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等,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图书馆以全新服务理念营造雅静环境来吸引读者,以提供优质服务留住读者,提供教育图书、报纸、期刊、音像资料、电子资源的一站式服务。藏书共38.50万册,其中添置新书46919册,接待读者99.6万人次。不断完善群众文化阵地,全区22条街道文化站顺利通过省的评估定级检查验收,其中省特级站12个,占全区文化站总数的55%,一级站10个,占全区文化站总数的45%,全区文化站100%达一级站标准以上,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良好场所。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集中力量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切实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达标问题,稳妥推进大医院对口帮扶社区卫生服务,优化了我区卫生资源配置,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全区医疗卫生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地区共有卫生医疗机构380个(其中1间村卫生站),其中医院46间,妇幼保健院3间,疗养院1间,实有医疗病床16129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5280人。积极拓展医疗服务项目,开展社区健康服务,为孤寡老人及特困家庭人员等重点人群提供上门服务等,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址正式投入使用,基本建设规模、设备装备标准和检验能力水平达到县区级一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建设要求,实验室的建设达到国内同类先进实验室水平,我区疾病预防与控制的能力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大大提高。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创建广东省体育先进区的成果,扎实推进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等工作。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充分发挥越秀群众体育特色项目,培育和挖掘群众喜爱、科学健康、体育娱乐相得的体育活动,让更多群众自觉加入到体育锻炼队伍中。加大力度建设群众身边体育场地,不断满足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全年新建体育健身路径33条、一个篮球场、一个全民健身广场,方便了群众就近开展体育锻炼的需求。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整体水平,区籍运动员在各项大赛中取得喜人成绩,在市级以上比赛中,共夺得金牌185枚,银牌170枚,铜牌160枚。全年共向省、市级体育部门输送了田径、游泳、乒乓球、足球等项目的体育苗子25名,为越秀区今后的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十、人口、人民生活、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人口。2007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15.77万人,比上年增加6918人;常住人口102.63万人。全区人口出生率6.98‰,自然增长率为0.89‰(计生口径)。 职工收入稳步提高。全区职工工资总额237.14亿元,同比增长7.58%,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49667元,增长10.07%。 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25元,增长11.29%,人均消费性支出20194元,增长18.10%,其中居住、交通和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项目支出增长最快,分别增长38.40%、32.60%、28.70%和27.30%。恩格尔系数为33.64%。 就业形势不断改善。我区不断强化就业服务,着力帮扶“双低”失业人员和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在全市率先推出了《越秀区低保、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就业援助暂行办法》,为“双低”家庭失业人员提供免费的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等就业援助以及提供五个不同层次的岗位补贴;为大龄失业人员量身打造了“岗前素质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回炉培训”等一系列的免费培训,提升了失业人员再就业竞争力,延长了他们的就业周期。全区从业人员75.5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617人,其中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9.07万人,个体劳动者6.53万人,分别增长0.15%和14.69%。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5421人,实现再就业43105人,失业人员就业率77.78%,其中“4050”人员就业率为69.15%。登记零就业家庭56户,全部实现一人以上再就业。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历史遗留问题,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加大政策宣传和执法检查力度,杜绝个别单位恶意拖欠或随意减少退休人员补贴和福利待遇的现象,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到退休人员手上,并逐步提高我区企业退休人员生活补贴水平。扎实推进早期离开国有集体企业人员补缴养老保险工作,提前完成“农转居”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工作,全力开展街道转制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构筑强有力的社会保障网络。全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在职职工达到20.8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在职职工12.58万人。 积极整合社会救助资源,构建街道“综合救助中心”,进一步规范低保建设,在全区打造一个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救助安全网”,为困难群众构筑了低保现金救济、基本医疗救助、辅助性救助、多层次救助和临时性救助等“五道生活保障线”,初步构建起具有越秀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全区在册低保户3719户、7738人,全年用于最低生活保障金支出1946.2万元,医疗救助支出771.57万元(含基本医疗和重大疾病),低收入困难家庭享受八项消费性减免共506.2万元,共有121名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大学生获得首年学费资助,资助金额达60.76万元,慈善捐助超市领取物品达到36058人次,价值116.05万元。全区已启动了“10分钟”为老服务圈服务,让救济孤老、需要照顾的空巢老人和社会化退休老人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中得到了切身的实惠。 注:公报数据已按年报数进行修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