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荔湾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荔湾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一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整合优化资源,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综合实力,有效地促进了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成效,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 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初步核算,2006年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383.63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2.5%,经济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0.8个百份点,超出年初制定的预期目标2.5个百分点,在市属老城区(荔湾、越秀、海珠)中排首位。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按照优先发展第三产业,优化发展第二产业,优质发展第一产业的产业发展思路,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65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112.91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267.07亿元,增长16.1%;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0:29.4:69.6。三次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6%、14.6%和84.8%,第三产业带动作用突出。 财税收入 财税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2006年,全区一般预算收入17.6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3.6%,在一般预算收入中,国税收入5.05亿元,增长12.5%,地税收入11.0亿元,增长15.0%。一般预算支出21.53亿元,增长19.84%。全地区国税、地税收入合计99.69亿元,增长14.1%。 农业 花卉种植成为我区农业生产主要特色。2006年,全区农业总产值6.00亿元,增长6.9%。其中,花卉种植总产值达4.90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8.6%上升到81.0%,花卉种植在我区农业生产结构中的比例进一步扩大。随着区域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区生猪和三鸟的养殖渐见萎缩,全年生猪出栏量1.04万只,三鸟出栏量1.51万只,分别下降4.9%和63.7%。 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2006年全地区工业总产值297.12亿元,增长6.5%,工业增加值106.90亿元,增长6.3%。其中,烟草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2.87亿元,增长4.5%,占全区工业总产值64.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78.70亿元,增长5.9%,占全区工业总产值93.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316.1,比上年提高29.9点。全年实现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3.97亿元,增长14.1%,增长速度高于全区工业生产7.6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持平。2006年,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4.61亿元,建筑工作量基本与上年持平;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2.08万平方米,增长12.2%;工程结算收入43.93亿元,下降11.4%。 商贸旅游 商品销售畅旺。2006年,全地区商品销售总额达1175.01亿元,增长17.7%,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14.4个百分点。继续成为广州市三个年商品销售总额超千亿元的城区之一,稳居越秀、天河之后,占全市商品销售总额13.9%。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38亿元,增长14.0%,比年初预期目标高出4个百分点。 批发零售贸易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2006年,全区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增加值97.17亿元,增长23.5%,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9.3%上升到25.3%,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3.7%,拉动全区经济增长5.5个百分点。 市场成交活跃。全区专业市场233个(含塑料、汽车),成交总额266.48亿元,增长33.0%;其中,服装鞋业、塑料、汽车等专业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交总额分别为79.52亿元、31.91亿元和20.81亿元,分别增长12.9%、5.9倍和16.4%。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华林玉器街、西关古玩街、酒吧街等特色专业市场全年成交额达1.95亿元,增长5.8%,市场摊位出租率为97.0%,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广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和第三届中国盆栽花卉交易会,提升了重点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商旅互动效益显著。“荔湾新八景”的评选,“西关老街风情游”的开拓,大大地提高了荔湾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到荔湾领略“岭南水乡花地、广府老街商埠”风情特色。上下九商圈的不断拓展,大大地增强了对周边特色商业经济的辐射力。2006年,全区主要旅游景点接待游客8761万人次(含商业步行街),星级宾馆(酒店)接待游客149万人,分别增长16.1%和36.7%。商业步行街年末企业和个体户数为3456户,增长3.7%,全年销售收入24.77亿元,增长26.5%,上缴税收达0.68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断改善。2006年,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21.12亿元,下降34.5%。其中,更新改造投资完成7.56亿元,增长43.5%;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7.90亿元,基本建设投资完成5.66亿元,分别下降23.2%和65.8%。更新改造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上年的16.3%大幅上升到35.8%,成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新亮点。 房地产业发展平稳。2006年,全区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8.69亿元,增长16.4%;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113.6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3.11万平方米,分别下降47.3%和73.0%。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为37.77万平方米,商品房实际销售金额为22.74亿元,分别增长20.4%和54.6%。 对外经济贸易 外贸出口大幅增长。2006年,全区外贸出口总值12.68亿美元,增长25.9%。其中,一般贸易出口7.94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4.74亿美元,分别增长19.0%和39.5%。工业企业出****货值71.50亿元,增长29.4%。全区新增外资项目31个,实际利用外资5014万美元,增长28.4%,合同利用外资7619万美元,增长1.07倍。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发展加快。2006年末,全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38811户,增长10.7%;从业人员99626人,增长13.8%;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609户,个体工商户6413户。2006年末,全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达52.23亿元,增长15.1%。其中,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45户,比上年增加11户。 二、城市建设和管理 城市建设 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6年,我区围绕构建“一联、两隧、三桥、七纵、八横”的立体交通大格局,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路网建设。稳步推进东沙大道、和平西路延长线等道路建设项目以及地铁5、6号线沿线9个站点、洲头咀隧道西出口的征地拆迁工作,先后完成了花地大道中段、环翠南路、波场后街、海中村三八路、文昌路、十八甫路等一批道路改造工程,实施了和平南小区、昌华社区、逢源社区、花地大道节点等一批“水浸街”改造项目和浣花路、东漖南路、东沙大道、荷景南路、玉兰路、省实路等市政路灯的建设以及28个城中村市政道路改造和消防通道的建设。2006年末,全区道路313条,总长度205.95公里,总面积达773.27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为10.95平方米;全年新增、改造道路面积20.67万平方米。全市市政排水管道(含市、区养护)总长度为44.13万米,全年清疏排水管道104.36万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