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义乌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政通信业较快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6974万元,增长21.9%,完成电信业务总量45398万元(仅包含电信公司),增长13.5%。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45.87万户,增长17.4%,其中农村电话用户11.8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66.32部/百人。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继续快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95万户,增长24.5%,互联网固定用户7.37万户,增长52.8%。 区域旅游品牌和城市旅游形象不断提升。全年共完成旅游接待约366.9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21.6万人次,分别增长18.7%和18.1%。设在国际商贸城的购物旅游接待处,共接待来自414家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队2786个,游客95636人次,分别增长78.4%和42.4%,其中境外团队208个,游客4290人次,分别增长23.8%和23.9%。 六、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8.9亿元,增长16.1%,增幅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10.9亿元,增长15.5%;餐饮业零售额15.7亿元,增长21%。商贸业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增幅达到43%,高出平均水平27.5百分点。消费热点继续向住房、汽车、化妆品、金银珠宝等高档消费品转变,据限额以上批零统计数据,全年汽车销售额增长58.1%,化妆品类销售额增长44.7%,金银珠宝类销售额增长65.2%,均大大高出一般消费品的增幅。 批发市场持续旺盛。2005年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成交额81亿元,比上届增长10.7%。全年集贸市场成交额388.9亿元,增长19.6%,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288.5亿元,增长8.1%,成交额继续蝉联全国集贸市场榜首。 外贸出口平稳较快增长,利用外资形势好转。全年自营进出口总额11.76亿美元,增长19%,其中进口0.84亿美元,下降30.9%;出口10.92亿美元,增长26.1%。尽管今年我国对外贸易风云多变,但我市出口一直保持较为平稳的态势,增幅保持在20—30%之间。出口结构继续优化,生产企业出口额6.5亿美元,增长38%,外贸公司出口额4.5亿美元,增长13.2%,生产企业比外贸公司快24.8个百分点。外贸出口主体日趋扩大,新增出口主体251家,新批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50家。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额1.35亿美元,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1.33亿美元,增长8.1%。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5.03亿元,为调整后预算的100.2%,增长17.9%,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9.6亿元,为调整后预算的100%,增长17.2%。财政收入结构中营业税增长较快,累计入库6.06亿元,增长21.8%,主要得益于围绕市场的租赁、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个人所得税较快增长,入库3.3亿元,增长22.4%;由于土地紧缩政策和严格的审批制度,耕地占用税下降36%。全年财政支出累计完成19.9亿元,为调整后预算的108.7%,增长18.5%,其中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是今年支出重点,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金融运行态势平稳,存贷款总量较快增长。到12月底全市银行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为586.2亿元,比年初增加102.8亿元,增长21.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7.5亿元,比年初增加79.4亿元,增长36.5%。各项贷款余额355.8亿元,比年初增加49.7亿元,增长16.2%。现金收支十分活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3343.7亿元,现金支出3457.7亿元,分别增长21.3%和21.1%,收支相抵,全年净投放现金114亿元,增长21.3%,银行现金收支量约占金华全市的45%。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两家机构实现保费收入63364万元,增长6.1%,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5961万元,增长15.6%,人寿险保费收入47403万元,增长4.2%。全年支付各类赔付金额9677万元,增长16.8%,其中财产险赔付款8192万元,增长20.1%,人寿险赔付款1485万元,增长1.7%。 八、科技教育 全面开展浙江省科技强市创建和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活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首批“科技强市”称号,也被列入全国83个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行列。至2005年底,全市已建立企业研究开发中心79家,其中省级4家,金华市级10家。全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农业科技企业)2家,金华市高新技术企业4家。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62亿元,增长110%。全年共获授权专利991件,其中发明专利18件,在金华位列第一。新上科技项目155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51项,金华市级26项,义乌市级75项。全年获得省科技进步奖3项,金华市科技进步奖16项,义乌市科技进步奖36项。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共有小学91所,在校学生68064人,初中26所,在校学生27910人,高中15所,在校学生26212人,高校1所,在校学生4248人。2005年共5754人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上线人数4807人,上线率83.5%。全年初中毕业生10653人,其中10318人被初中专、普高及职校录取,升学率96.9%,其中录取到普高为5118人,录取率49.6%。年末全市在校教师6135人,其中高中1572人,初中1827人,小学2467人。全年共投入教育经费9.36亿元,其中预算内资金安排4.23亿元。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先后开展了两会宣传、创建宣传、禁毒宣传、税收宣传、消防安全宣传、普法宣传、廉政宣传等系列文化宣传活动。在全市广场、社区、农村、企业等巡回宣传演出279场,送电影下乡近5000场,电影幻灯片放映25万片,送图书下乡3.1万册。共开展了全市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6次,书画展览13次,广场文化演出40场。文化产业进一步壮大与提升,全市有各类文化生产经营单位7000余家,年销售额达200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我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之一。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共有各类医疗机构642个(含个体诊所),核定医疗病床2226个张,开放病床1873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185人。人均期望寿命74岁。孕产妇死亡率13.7/10万人,新生儿死亡率4.6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9.33‰。法定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357.2/10万人。全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5.4%,住院分娩率99.7%,0-3岁儿童系统管理率94.9%,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94.3%。 体育事业逢勃发展。全年组织参加金华市以上比赛42次,获金牌222枚,银牌261枚,铜牌369枚。2005年我市承办了中国-丹麦女子足球赛、“绿化江河”中国足球义赛浙江绿城-上海国际队比赛、全国青年女篮联赛1-8名决赛、2005年全国女足锦标赛、中国男篮职业联赛(浙江万马主场)等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全市共有体育场馆14个,投资1.6亿元的梅湖体育馆建成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