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沂南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建筑业生产效益稳定提高。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0亿元,比上年增长19.1 %。其中三级资质以上18家企业完成增加值0.56亿元。 五、国内贸易 城乡消费品市场逐渐趋活。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84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4.22亿元,增长13.4%;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54亿元,增长21.0%。城镇、农村同步增长,全县城镇、农村分别完成消费品零售额4.07亿元和11.77亿元,分别增长15.8%和12.2%。全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销售增长平稳,实现零售额0.84亿元,增长6.8%。个体私营经济占据半壁江山,实现零售额12.7亿元,增长14%,市场份额达80.2%。 六、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 进出口贸易增长迅猛。全年进出口总额2977万美元,增长53.8%。其中出口2283万美元,增长66.3%;进口694万美元。在出口额中,一般贸易1462万美元,增长53.7%,占64%;加工贸易821万美元,增长52.9%,占36%。按企业性质分,三资企业1214万美元,增长35.2%,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内资企业1069万美元。从出口企业看,全县出口过100万美元的5家、过500万美元的1家。出口前三名的企业为大顺皮革、新羽服装和高发工艺品。 利用外资增势强劲。全年批准利用外资项目6个,比上年增加 4个,合同外资额614万美元,增长539.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个,合同外资额601.9万美元。全县实际使用外资636万美元,增长9.6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92.9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 全县交通邮电系统认真落实上级各项政策,解放思想,干事创业,不断改进交通邮电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取得新突破。 交通运输生产及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客运量207万人、旅客周转量21390万人公里,分别增长9.0%和11.7%;货运量671万吨、货运周转量79397万吨公里,分别增长5.6%和8.9%。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村村通水泥路”工程进展顺利,全县新建改造农村公路870公里,年末公路通车里程750公里。978个行政村新通了水泥路,新开辟乡村客运线路4条,延伸线路9条,投放客运班车41辆。 公路运输能力稳步增长。年末营运车辆1763辆,其中客车236辆,同比增加12辆,载货汽车776辆、4656吨位,同比分别增加82辆、574吨位。 邮电通信业迅猛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441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函件41万件;特快专递8万件,增长12.0%。完成电信业务总量5005万元;固定电话用户12.1万户,新增0.98万户;年末移动电话户数已达9.4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13部/百人,增加1部/百人。全县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0.29万户。 八、财税金融 税收收入减少。全年税收收入(国税和地税)16355万元,下降6.38%。其中,国税收入8951万元,增长11.69%;地税收入7404万元,下降12.3%。税收占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6%。 财政收支同步增长。2004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34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2亿元,同比增长18.0%。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农业税、营业税、非税收收入分别增长13.9%、-35.0%、-24.8%、-9.2%和80.6%。财政总支出3.9亿元,增长13.1%。其中地方财政支出3.48亿元,增长12.0%。在地方财政支出中,支农支出增长62.2%,教育事业费增长27.1%,行政管理费增长5.4%。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8.25亿元,比年初增加5.04亿元,增长15.1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2.60亿元,比年初增加0.53亿元,增长2.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年取得科技成果22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8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受理了专利申请14件。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19亿元,增长22.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3.2%,提高1.2个百分点。 基础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在落实“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六、三”学制进一步规范,全年小学招生11197人,初中招生16493人,小学、初中在校生分别达49568人、46487人,适龄人口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普通高中快速发展,县一中、县二中顺利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填补我县空白。全县高中招生学校3所,招生7085人,较上年增加1518人,普通高中在校生由12002人增加到16875人。 民办教育进一步发展。全县已审批的民办教育学校20所,在校生已达16674人。 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全县高考本科进线1656人,高分率、增长率、应届生进线率等几项重要指标均居全市前列,创我县高考历史最好成绩。 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全县中小学新增微机1200台,新建校园网3个,新建多媒体教室5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拥有各种群众文化机构2处,博物馆2处,公共图书馆1处,藏书7.81万册。广播电视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县有广播电台1座,卫星接收站124座,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1.8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98.9%以上。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4年全县医院4处,乡镇卫生院25处,专科防治所1 处,妇幼保健院1 处,卫生防疫站1处。拥有病床1127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323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兴起,体育竞赛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市三运会少儿组体育比赛中共派出76人次参加了散打、象棋、举重、体操等八个项目的比赛,共获得金牌46枚、银牌8枚、铜牌8枚的好成绩。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果,环境质量得到改善。2004年,全县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大执法力度,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全年共完成治理废水项目2个,治理废气项目1个,累计完成治理投资80万元,年新增废水处理能力80吨/日,新增废气处理能力0.1万标立方米/小时,年新增设施去除废水中COD800吨、氨氮260吨;年新增设施去除废气中 烟尘1160吨、二氧化硫60吨,城市环境保护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十二、人民生活与人口 农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070元,比上年增加375元,增长13.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78元,增长11.7%。全年农民人均食品消费839元,恩格尔系数为42.4%。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3.4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3平方米。全县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97台,其中彩色电视机60台;洗衣机13.9台,电冰箱6台,影碟机27.3台,电风扇126台,摩托车39.8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