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沂水县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中央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等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措施,围绕实施“农业富县、工业立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文明建县”的发展战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抓住机遇、努力开拓、保持稳定、促进发展,克服诸多困难,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5.15亿元,比1999年增长13.2%(以下对比,均以1999年为基期)。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71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24.31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19.13亿元,增长16.0%。 三次产业稳步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在保持增长的前提下,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9年的24.3%,降低到2000年的21.2%,降低了3.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9年的42.7%,提高到2000年的44.1%,提高了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有所加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9年的33.0%,提高到2000年的34.7%,提高了1.7个百分点。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2000年,全县各级各部门深入开展“企业改革年”活动,坚持改制与完善并举,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结合,加快了企业改革步伐,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发展。截止2000年底,全县318户县乡企业均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制,改制面达到99.0%。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继续稳定和完善了农村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也都有了新的突破。 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进一步增强。截止2000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达到36628和620户,实现销售总额或营业收入11.9亿元,实现税收3500万元。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需求持续增长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体制性、结构性的矛盾仍很突出;投资的后续资金来源减少,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未得到有效缓解;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政策有待于进一步稳定;各级对“入世”的准备尚欠充分。 二、农业 2000年,农业生产继续发展,农村内部产业结构、种植结构、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9179万元,增长2.95%。农、林、牧、渔业产值分别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3.0%、4.3%、31.3%、1.4%,分别提高0.1、0.3、-0.7、0.3个百分点。种植业比重进一步降低,所占比重降低1个百分点。 种植业获得丰收。2000年,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加大了科技支农力度,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使农田水利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基本生产条件得以不断完善。粮食生产在面积调减14.14万亩以及持续干旱的情况下,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加大投入,将损失降低到了最低限度。全县粮食总产为47.45万吨,减少13.87%,在我县粮食生产史上居第六位。花生总产51322吨,增长8.68%;烤烟总产12395吨,减少7.11%;蔬菜总产332256吨,增长37.25%;瓜类总产24082吨,增长74.29%;水果总产180000吨,增长5.88%。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868公顷,四旁植树287万株。年末实有林地面积4419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0.5%。主要林产品产量:核桃35吨,板栗2500吨,花椒皮480吨,香椿730吨。 畜牧业生产克服价格低迷、效益下降等不利因素,努力调整结构,发展名、优、特、稀品种,使畜牧业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60024吨,增长0.2%。年末大牲畜存栏7.5万头,减少14.19%;生猪存栏37.87万头,减少10.58%;兔存栏182.29万只,减少9.97%。 渔业生产在跋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后,产量开始回升。全年水产品产量4800吨,增长4.35%。淡水养殖面积4070公顷,增长32.57%;养殖产量4565吨,增长3.63%。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58.9万千瓦,增长14.59%;农用拖拉机23121台,增长13.98%,总动力17.5万千瓦,增长14.4%。农村用电量20828万千瓦小时,增长10.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0211吨,减少0.5%;年末耕地面积7.84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4.49万公顷,增长5.4%。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0年,全县各级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坚持以提高素质、扩大总量为重点,加快实施工业立县战略”的指导思想,按照“抓骨干,壮规模;抓改制,增活力;抓投入,增后劲;抓市场,促销售;抓管理,增效益”的总体要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全力推进技术创新,坚持提高质量与扩大总量并重,突出发展这一主题,抓好制度创新、结构调整、市场营销三大战略,以优势企业为依托,培植重点骨干,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0年,全县共完成工业总产值86.65亿元,增长14%;实现工业增加值22.63亿元,增长16%。其中:53户重点工业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96456万元,增长15.24%;实现工业增加值94463万元,增长12.5%;实现利税32068万元,增长8.5%;实现工业销售产值288511万元,增长17.56%;工业产销率达到97.3%,提高1.13个百分点。 工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2000年,全县共完成更新改造性质的投资33670万元,增长28.4%。重点工业企业人均装备水平达到4.51万元,增加0.87万元。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68亿元,增长18.3%。20个四级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全年共完成施工产值26850万元,增长6.8%;单位工程施工个数为340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到79.9万平方米,优良工程竣工面积9.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0年,我县按照中央关于加大投入、启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要求,牢固树立“只有苦干才能过关,只有发展才能稳定”的思想,坚持把城市建设作为一个巨大的产业来抓,以深入开展“城市建设年”活动为主线,以优化投资和消费环境,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不断强化发展意识、城市意识、文明意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档次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以政府投入为“引子”,以民间投入为主体,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高潮,城建投入高达4亿元。全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8500万元,增长11.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47963万元,增长2.0%;集体单位投资29129万元,增长12.2%;城乡个体投资41834万元,增长9.9%。在国有经济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26712万元,减少26.5%;更新改造投资16550万元,增长133.9%。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435万元,增长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