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沂南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沂南县统计局 (2004年1月15日) 2003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资产重组和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经济效益逐步好转,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 合 2003年,全县国民经济在克服各种困难的情况下,保持回复性增长。据初步统计测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7.39 亿元, 比上年增长16.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3亿元,增长7.25%;第二产业增加值25.5亿元,增长20.0%;第三产业增加值22.26亿元,增长16.49%。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78%,44.43%和38.7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327元,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素质有所提高。通过落实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政策,引导农民调整品种构成和种植结构,进一步压缩了粮田面积,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加大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培植力度,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以资产重组盘活资产为重点, 加快了工业结构调整步伐,高新技术产业得到重视和发展。第三产业总量扩张和结构调整兼顾,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9.1%、47.7%、33.2%。市场物价低位运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0.9%。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金融体制进一步完善,服务经济的功能增强。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以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企业改革取得了新进展。农村费税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外经贸体制、社会保障体系、住房制度、教育卫生体制和科技体制等项配套制度改革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全县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切实推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但是,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社会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的机制尚未全面形成;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缓慢,物价长时间、大范围地低位运行,对经济生活的负面影响仍在继续。农业基础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下岗人员增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这些矛盾和问题,在今后随着改革和发展将会逐步得以解决。 二、农 业 2003年,全县各级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上菜、扩畜、增烟、优果”的八字方针,大力实施市场拉动、龙头带动和科技推动战略,重点建设蔬菜、油桃、烤烟、苹果、板栗、黄牛等生产基地,被国家列为全国综合开发示范县。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初步进展。农业无公害生产全面启动,部分瓜果蔬菜以及畜禽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认证,沂南蔬菜批发市场声名远扬,广大农民获益明显。农民收入增长主要依靠其他因素,其中劳务输出收入增幅较大。据测算,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7.5亿元,比去年增长8.8%, 其中,种植业11.44亿元,林业0.83亿元,畜牧业4.81亿元,渔业0.17亿元,服务业0.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0.1%、9%、36.7%和163.2%。 我县今年农作物总播面积为147.93万亩,较去年的 157.61万亩减少9.69万亩。全县今年粮田面积为54.19万亩,同比减少8.66万亩,粮食耕亩单产447公斤,同比增产6公斤,增长1.4%。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2.61万亩,同比减少16.76万亩,下降15.3%,播亩单产262公斤,同比增加8公斤,实现粮食总产242338吨,同比减产35149吨,减幅12.7%。在粮食总产中,夏粮总产94273吨,同比减产16860吨;秋粮总产148065吨,同比减少18289吨,下降11.0%。 在秋季粮食作物中,全县今年稻谷面积4.24万亩, 同比减少1.95万亩,下降31.5%,稻谷单产502公斤,同比增产38公斤,实现总产21305吨,下降25.9%; 今年玉米播种面积27.13万亩,单产213公斤,实现总产57776吨,分别比去年面积、单产、总产减少2.80万亩、23公斤、12975吨,依次下降9.4%、9.7%、18.3%;地瓜面积17.65万亩,单产359公斤,总产63376吨,比去年面积减少3.11万亩,单产、总产分别增加65公斤、2324吨, 依次增长22.1%、3.802%;大豆播种面积4.04万亩,同比减少0.57万亩,播亩单产107公斤,总产4320吨, 同比去年亩增19公斤,总产增加267吨,分别增长21.6%和6.6%。 在经济作物中,花生面积30.61万亩,亩产180公斤,总产55033吨,分别比去年增加7.13万亩,40公斤,22185吨 依次增长30.4%,28.6%和67.5%棉花生产反弹回升,今年播种面积1.17万亩,单产82公斤,总产965吨,同比去年分别增加0.63万亩,12公斤和588吨;烤烟生产受收购政策及收购价格的影响,今年种植面积大增。据统计,全县今年烤烟种植面积为3.67万亩,同比去年增0.47万亩,单产121公斤,亩减3公斤,烤烟总产4452吨,同比增长12.4%。全县今年蔬菜播种面积18.7万亩,同比减少1.17万亩,单产3316公斤,比去年亩增342公斤,实现总产619896吨,同比增长4.9%。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 2003年全县共完成造林4468公顷,四旁植树278万株。 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2003年全县各级始终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来抓,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县主要畜禽存养量有增有减,生猪存栏达到22.76万头,大牲畜存栏8.92万头,羊存栏18.8万只,家禽存栏459.24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4.31万吨,奶类产量、禽蛋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渔业生产下降。 全县全年水产品总量达到2524吨,比去年增长23.5%。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本设施继续改善, 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达40.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5 %。 全县农机装备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其中农用排灌机械1.1万台套,总动力7.18万千瓦,农用拖拉机达到3.15万台,总动力23.6万千瓦。农村用电量6911万千瓦时。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66万吨,比上年增长4.9%。年末耕地面积100.66万亩。 全县农村通电、通车、通电话、通自来水的“四通”程度有了较大提高。2003年底,全县978个行政村在村村通电、通车的基础上,实现了村村通电话。自来水受益村达到279个。 三、工 业 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增长。通过近两年的资产重组,盘活了一大批存量资产,我县工业经济逐步走出了发展的谷底,出现了强劲反弹。2003年,全部工业总产值60.5亿元,同比增长10 %;工业增加值19亿元,同比增长8.2%。全县7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21500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7.92%;工业增加值68394万元,同比增长14.69%;工业产品销售率95.5%;同比增加0.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合计13803万元,同比增长18.41%;其中利润总额7146万元,增长21.91%;总资产贡献率5.79%;资本保值增值率108.28%;资产负债率66.24%;流动资金周转率1.27次;成本费用利润率3.99%;按增加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29754元/人;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3.53%。工业生产呈现以下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