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丰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16 徐州市丰县统计局

2003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兴镇强县”目标总揽全局,积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克服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重的雨涝灾害,努力实现了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实力增强“三大目标”,全县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基本实现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又上新台阶。据初步统计(下同),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43亿元,增长0.8%;第二产业增加值19.91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15.90亿元,增长13.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947元,增长11.5%。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工业经济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二产对GDP的贡献率和工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首次超过一产。三产服务业发展较快。招商引资迅速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财政收支状况较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达到28.8%。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由上年的37.78:33.26:28.96调整为34.0:36.7:29.3,二产所占比重首次超过一产所占比重。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年末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11.1%,比上年同期上涨11.1个百分点。八大类指数有升有降。其中:食品、烟酒、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指数呈上升趋势;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和通讯类指数比上年同期下降。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县从业人员54.21万人。其中:城镇以上单位在岗职工3.13万人。农村劳务输出工作成效显著,既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县劳务输出新增3.65万人,劳务总收入达到7.4亿元。全县建筑业从业人员5.5万人,全年完成建安工作量近30亿元,为农民增收,特别是为弥补农业灾减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了社会化发放,全年累计发放养老金5352万元。全县城镇以上单位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2.82万人,占在岗职工的90.1%。医疗保险工作进展顺利,全县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达到9914人。个体和私营企业养老保险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共收交企业欠费3200万元,开展养老保险专项稽查168户,追补收缴养老保险费2.29万元,使我县养老保险工作逐步走向正常发展的轨道。新建各类职业介绍服务机构11个。下岗职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再就业。全年共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30人,新开发就业岗位3860个,成立了8个社区服务站,发放《就业优惠证》1340本。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扶贫和南北挂钩工作成效显著。全县紧紧抓住省委扶贫促小康及南北挂钩合作的机遇,进一步加大扶贫促小康工作力度,全年共实施扶贫促小康项目82项,落实扶贫资金6752万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主要依赖于少数传统优势产业的支撑和拉动,高新技术产业比较薄弱,新上项目的产业层次和技术含量总体上依然偏低;企业改革、改制的成本和难度加大,转换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仍需付出艰苦的努力;县域经济实力不强,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还比较低,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社会保障压力较大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油料播种面积减少,棉花、蔬菜播种面积扩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5.79千公顷,调减10.52千公顷,油料播种面积6.11千公顷,调减1.12千公顷;棉花、蔬菜播种面积分别为20.18千公顷和44.57千公顷,增加5.94千公顷和3.75千公顷。受种植面积调减和严重雨涝灾害影响,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总产量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23.83万吨,减少14.23万吨,下降37.4%;棉花总产量1.45万吨,减少0.26万吨,下降15.0%;油料总产量1.12万吨,减少1.08万吨,下降49.0%;蔬菜总产量113.78万吨,增加13.78万吨,增长13.8%;水果产量45.00万吨,减少4.41万吨,下降8.9%。

优质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完成了国家优质强筋小麦示范县项目,落实面积24千公顷;蔬菜复种面积新增6.74千公顷;食用菌生产发展到340万平方米;以牧草养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实施了绿色通道工程,完成总长210公里的林带建设和2.34千公顷的成片造林。完成8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30万亩绿色食品和80万头(只)无公害畜禽生产基地认定工作。申报农业部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2个。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全年农村水利建设和农业开发投资完成4200万元。实施了李楼水利枢纽改建一期工程,完成投资2360万元,完成了苗城灌区水利工程和762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进一步加强了农田水利建设。全年完成土方工程1636万方,新建建筑物913座,新打机井690眼,新建和改建翻水站100处,增加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7.85千公顷;增加和改善除涝面积3.63千公顷,增加汗涝保收田0.11千公顷。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9.3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45台,小型拖拉机20069台,联合收割机661台。全县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97203吨;农药施用量2783吨。全县农村用电量9358万千瓦小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6.10千公顷。

林牧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完成林牧渔业增加值3.59亿元,同上年基本持平,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年造林面积2.2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57千公顷。猪、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67.37万头、118.87万只、766.32万羽,分别比上年增长5.0%、16.3%、2.5%。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5.60万吨,增长5.7%;禽蛋产量2.66万吨,比上年增长0.8%。

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多种经营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90.1%,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特色种植和养殖农产品比重上升,蔬菜、林果、畜牧业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41家,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98亿元。

农村非农产业持续增长。全年农业及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129.64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68亿元,比上年增长8.9%;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等非农产业总产值92.96亿元,增长18.1%,占农业及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