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丰县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一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兴镇强县”目标总揽全局,积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全县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基本实现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据初步统计(下同),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8.95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增幅均高于全省和全市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51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6.26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14.18亿元,增长13.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59元,增长11.3%。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消费需求稳中趋旺。财政收支状况较好,金融运行基本稳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由上年的39.50:31.92:28.58调整为37.82:33.22:28.96。 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企业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积极实施以破产重组为主要形式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至2002年末,通过立案破产、出售、股份制改造、分块搞活等形式进行改革,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农村税费改革进展顺利,逐步落实了各项配套措施,全面推行涉农收费公示制,强化了农民负担的监管力度。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县各部门利用“招商引资年”活动,通过举办贸易洽谈会、红富士苹果节等活动,全面落实招商引资任务。全年落实招商引资项目168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3个,千万元以上的项目10个。中阳商城、生物质煤泥热电工程、安得利果蔬汁加工等大型工程已开工建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行政审批总事项继续下降。城镇医药体制、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进展顺利,粮棉油流通体制改革基本结束。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经济发展软环境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年末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6%,比上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降幅趋缓。八大类指数有升有降。其中:食品、居住、服务类指数呈缓慢上升趋势;医疗保健类指数与上年持平;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和工具、娱乐和教育文化用品类指数比上年同期下降。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县从业人员50.39万人。其中:城镇以上单位在岗职工3.2万人。农村劳务输出工作成效显著,既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年共输出农村劳动力9.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86亿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了社会化发放,全年累计发放养老金3613万元。全县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28516人,占在岗职工的87%。医疗保险工作进展顺利,全县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达到9065人。建立各级各类职业介绍服务机构7个。下岗职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达到6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抚贫和南北挂钩工作成效显著。全县紧紧抓住省委扶贫促小康及南北挂钩合作的机遇,进一步加大扶贫促小康工作力度,全年共实施扶贫促小康项目153项,落实扶贫资金3988万元,其中无偿资金3428万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发展后劲不足,经济运行的内生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开放度低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不强,产业升级步伐不快;开放型经济总量小、水平低,对经济增长拉动不强;农业经济比较效益下降,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渠道不多;财政收入增长趋缓,刚性支出增长较快,实现收支平衡困难;社会就业压力增大,部分低收入职工和农民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劳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等。 二、农林牧渔业 全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科技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优质、特色种植和养殖农产品比重上升,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51亿元,比上年增长6.4%。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种植业继续“缩粮扩经”,粮食种植面积调减0.12千公顷,油料面积减少4.59千公顷。蔬菜面积增加6.45千公顷。粮经比例达到40.9:59.1。多种经营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82.2%,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粮食生产在播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总产量仍达38.1万吨;棉花总产量1.9万吨,增长14.3%。全县园地面积30.9千公顷,果品总产量达49万吨。蔬菜生产已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县蔬菜面积发展到40.8千公顷,增长11.8%,特种蔬菜、设施蔬菜、食用菌生产作为高效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种植规模和集约化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全年实现种植业增加值14.85亿元,增长5.5%。 林牧渔业生产稳定发展。造林面积0.68千公顷。猪、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64.15万头、102.18万只、747.97万羽。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5.3万吨,增长6.43%;禽蛋产量2.64万吨,蚕茧产量0.08万吨。全年实现林牧渔业增加值3.56亿元,增长9.2%。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全年用于水利建设的投资4304万元,其中:农业经济综合开发投入资金521万元。全年完成土方工程1358万方,新建建筑物967座,新打机井119眼,新建和改建翻水站64处,增加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9.4千公顷;增加和改善除涝面积4.6千公顷,增加汗涝保收田2.9千公顷。 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8.8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20台,小型拖拉机20054台,联合收割机556台。全县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93647吨;农药施用量2081吨。全县农业用电量8675万千瓦小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6.41千公顷。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农业及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 162.44亿元,比上年增长17.04%。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25亿元,比上年增长6.73%;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等非农产业总产值128.19亿元,增长20.14%,占农业及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8.92%,比上年提高2.04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克难而进。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8亿元,增长19.2%;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01亿元,增长23.22%;实现利税0.53亿元,增长35.99%;实现利润1690万元,增长100.95%。产销衔接较好,产销率达96.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中: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完成0.26亿元,集体工业增加值完成0.08亿元,股份制工业增加值完成0.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1%、18.4%、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