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丰县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16 徐州市丰县统计局

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强县”目标总揽全局,促进改革开放,积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全力推进大发展,全县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基本实现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据统计(下同),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1.3和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3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14.0亿元,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12.5亿元,增长12.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05元,增长9.3%。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消费需求稳中趋旺。财政收支状况较好,金融运行基本稳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由上年的41.0:30.9:28.1调整为39.5:31.9:28.6。

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企业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积极实施以破产重组为主要形式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县属26家企业依法立案破产。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明显,农民人均减负73元。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通过举办贸易洽谈会、红富士苹果节、木业工贸洽谈会及网上招商等形式,促进了开放型经济发展。县镇财政体制建立了转移支付制度,实行了预算外资金“零户管理”和“收缴分离”,资金监管得到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行政审批总事项下降61%,成立了收费服务大厅。清理政府规范性文件,加快了依法行政步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实施,成立了“丰县医疗保险管理处”,设立了个人医疗费用帐户。顺利完成了村级区域合并调整工作,全县行政村由上年的576个调整为360个,村民小组由4089个调整为2393个。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经济发展软环境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年末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1%,比上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其中: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交通和通讯工具、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价格指数继续走低;服务项目、食品和居住类指数呈缓慢上升趋势。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县从业人员54.0万人。其中:城镇以上单位在岗职工3.4万人。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了社会化发放,全年累计发放养老金3591万元。全县有248家企业参加了养老保险,参保职工28904人。医疗保险工作进展顺利,全县有156家单位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职工人数达到6956人。建立各级各类职业介绍服务机构28个,再就业培训中心6个,初步形成了再就业服务网络。下岗职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比例达到50.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

扶贫和南北挂钩工作成效显著。全县紧紧抓住省委扶贫促小康及南北挂钩合作的机遇,进一步加大扶贫促小康工作力度,全年共实施扶贫促小康项目94项,落实扶贫资金8241万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发展后劲不足,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稳定。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不强,产业升级步伐不快;开放型经济总量小、水平低,对经济增长拉动不强;农业经济比较效益下降,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渠道不多;财政收入增长趋缓,刚性支出增长较快,实现收支平衡困难增大;社会就业压力增大,部分低收入职工和农民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劳动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等。

二、农林牧渔业

全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优质、特色种植和养殖农产品比重上升,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3亿元,比上年增长8.0%。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种植业继续“缩粮扩经”,粮食种植面积调减5.9千公顷,棉花、油料面积分别增加4.1千公顷和3.4千公顷。粮食生产在播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总产量仍达38.2万吨;棉花总产量1.7万吨,增长8.8%;油料总产量达3.5万吨,增长30.6%。全县园地面积30.9千公顷,果品总产量达43万吨。蔬菜生产已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县蔬菜面积发展到36.5千公顷,增长12.7%,特种蔬菜、设施蔬菜、食用菌生产作为高效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种植规模和集约化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全年实现种植业增加值14.0亿元,增长7.0%。

林牧渔业生产较快增长。造林面积1.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7倍。猪、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62.9万头、96万只、728.9万羽。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5.0万吨,增长11.7%;禽蛋产量2.6万吨,蚕茧产量0.1万吨。全年实现林牧渔业增加值3.3亿元,增长8.1%。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用于水利建设的投资4923万元,其中:农业经济综合开发投入资金1123万元。全年完成土方1761万方,新建配套建筑物900座,新打机井98眼,新建和改建翻水站22座,改造中低产田2千公顷,增加有效灌溉面积6.9千公顷;改善除涝面积5.9千公顷。

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8.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80台,小型拖拉机22151台,联合收割机508台。全县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89378吨,下降2.0%;农药施用量2079吨,下降9.5%。

全县农业用电量7044万千瓦小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6.3千公顷。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农业及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138.8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1亿元,比上年增长6.7%;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等非农产业总产值106.7亿元,增长21.0%,占农业及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6.9%,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克难而进。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9.4亿元,增长15.9%;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4亿元,增长15.8%;实现利税0.77亿元,增长14.1%;实现利润901万元,增长12.2%。产销衔接较好,产销率达95.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私营个体工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全年共完成私营个体工业总产值9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3%。木业、铸造、木业、果蔬加工等成为私营个体工业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全县民营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