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丰县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私营个体工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全年共完成私营个体工业总产值1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木业、铸造、果蔬加工等成为私营个体工业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全县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9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实现建筑工程产值30.0亿元,增长4.2%。全年建筑企业施工工程建筑面积425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90万平方米。县内外承接工程的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50%以上。全县建筑施工企业积极开拓建筑业市场,在稳固老阵地的同时,积极向沿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进军。全年承接施工项目870个,外出施工人数达到3.5万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县积极改善投资结构,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投资,拉动了投资的增长。中国·丰县木材市场建设发展迅速,实施了工业园区建设。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1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城镇以上投资5.79亿元,增长10.3%;农村集体投资0.98亿元,下降25.8%;私营个体投资7.45亿元,增长79.1%。投资结构不断改善,借助招商引资工作,大力推进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其中:徐州瑞丰食品工业公司、福莱斯特木业有限公司、江苏国润乳业等一批骨干企业已建成投产。徐州东大钢结构建筑有限公司等大型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年内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完成竣工项目25个,新增固定资产3.98亿元。 五、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1.80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全县运输业完成货运周转量3.55亿吨公里,客运周转量2.66亿人公里。年末个体运输业拥有载重汽车1369辆,比上年增加286辆。个体客运车辆达到378辆,其中中型客车72辆。 邮电通信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0.58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30亿元,增长18.2%。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8.0万门,新增1.69万门,增长10.4%。年末电话机用户总数12.44万户,增长32.1%。其中:市话3.38万户、农话9.06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4.4%、38.8%。私人住宅电话快速增长,年末全县拥有私人住宅电话10.9万部,增长40.7%,平均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话33.7部,比上年增加9.0部。年末无线寻呼用户比去年减少60%;移动电话用户4.1万部,新增0.9万户。互联网注册用户3884户。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2.47亿元,增长17.0%;餐饮业零售额1.24亿元,增长0.7%。 市场建设稳步发展。完善了木材市场、汉城、丰县招商场等专业市场的配套设施,新建了北关市场。全年市场贸易成交额23.8亿元,比上年增长32.3%。 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紧紧抓住我国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扩大出口,保持了对外经济的稳定发展。全年实现自营出口总额34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7%。水果、牛蒡、大蒜、芦笋等特种农产品成为我县创汇农业的主要产品。全年新批涉外投资企业10家,协议利用外资220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18万美元。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继续加强,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合同额935万美元,完成营业额1569万美元,新派外出人员307人。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97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地方性财政收入1.55亿元,增长5.0%。全年实现财政总支出3.65亿元,增长4.0%。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1.3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43亿元,增长15.1%。各项贷款余额18.65亿元,增长0.2%。全年累计现金收入103.5亿元,现金支出105.98亿元,货币净投放2.48亿元,比上年多投放2.02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县保险机构承保额53.31亿元.其中财产险承保额8.70亿元,人身险承保额44.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3%和87.8%。各类保费收入5858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11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484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8%、71.6%。年末累计保险赔付总额893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586万元,人身险赔付30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4%和32.3%。 八、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取得新成绩。年末城镇居民液化气普及率达到76.5%,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4.6万立方米,城区出租运营客车187辆。建城区绿化覆盖面积362.9公顷,园林绿地243.0公顷,公共绿地面积226.3公顷。城区防洪保安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市管理迈上新台阶,城市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观。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城市。 环境保护事业进一步增强。全年用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1542万元。实施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25个,关停、取缔污染严重企业4个。年末拥有环境监测站1个;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烟尘控制面积14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面积14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量385万吨,其中:排放达标量310万吨,回用量250万吨。2002年被国家环境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科技经费继续增加,全年科技三项经费支出274万元。年末全县企事业单位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40万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以上的0.50万人。全年“星火计划”立项14项,其中:市以上农业科技推广项目2项。授权117项,全年共完成科技成果18项,申请国家专利78项,授权107项。签订各项技术合同52项,合同金额达到7850万元。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全面推进,全县大力发展社会办学,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学校594所,在校学生24.73万人。其中:中学48所,在校学生8.20万人;小学366所,在校学生14.55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全年共向各类高等院校输送新生3804人,其中:本科生1773人,专科生2031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步伐加快。2002年全县共拆除危房面积9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7万平方米,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中小学无危房县的奋斗目标。 文化艺术事业进一步繁荣。全县共拥有各类文化馆(站)15个,电影放映队16个,全年累计放映电影660场。开展了摄影展、书画展、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全县拥有广播放大站14个,拥有电视转播频道33个,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5万户,全县14个镇全部开通了有线电视,日益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