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邳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3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市区零售额21.02亿元,增长15.2 %;市以下零售额18.91亿元,增长18.1%。 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1.4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8.41亿元,增长18.6%;其他行业零售额0.12亿元,下降42.9%。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出口总额2532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1.9%;新签项目(合同)个数24个,合同外资金额10900万美元,实际到帐注册外资额4100万美元。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131022万元,比上年增长36.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9307万元,增长31.3%。全年财政支出143508万元,增长26.5%。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31919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6.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48888万元,增长11.2%。各项贷款余额553168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1.8%,其中工业贷款余额14607万元,下降63.0%;商业贷款余额96695万元,增长19.8%;农业贷款余额103824万元,增长10.5%;乡镇企业贷款余额44079万元,下降9.5%;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余额135万元,下降51.4 %。中长期贷款余额207593万元,增长2.0 %。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3245万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515万元,增长42.9%;寿险保费收入26730万元,增长19.7%。赔付支出5858万元,增长85.0%,其中财产险赔付额4929万元,增长88.2%;寿险赔付额929万元,增长69.5 %。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人员和科技经费继续增长。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7228人,比上年末增长4.8%。全年科研经费投入1235万元,比上年增长133.0%。组织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5个,完成4个;其中星火计划项目3个,完成3个。省级星火计划项目10个,完成8个。徐州市科技项目9个,完成9个。全年签订技术合作项目81项,技术成交额达1.43亿元。年末全市拥有民营科技型企业48家,全年专利申请量623件,授权量186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步伐加快,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社会办学力量不断壮大。年末全市拥有小学校161所,在校学生111207人,比上年末下降5.6%;普通中学51所,在校学生139391人,下降8.2%;职业中学3所,在校学生7049人,增长75.7%;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769人,增长3.8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0%,小学升学率达100.0%,初中升学率达90.4%。幼儿园在园幼儿41357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稳定。年末全市拥有文化馆(站)25个。电影放映单位26个,放映场次2400次,观众人数达96万人次。职业剧团1个,演出场次160次,观众人数达6.45万人次。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图书11.6万册。博物馆1个,馆藏文物2586件。拥有电视台1座,电视覆盖率100.0%;有线电视节目33套;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10.2万户,比上年增加3.39万户。广播电台1座,广播覆盖率100.0%。 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735个,其中医院28个。拥有病床1509张。卫生技术人员629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69人,注册护士857人。儿童计划免疫防范措施不断加强,常见传染病发病率进一步降低。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得到加强,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展开,参合人数达110.3万人,人口覆盖面达89.9%,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2006年“和平房产杯”元旦环城跑活动,有48个单位参加,8000余名运动员万余名观众参与了活动。参加江苏省县级田径比赛,获得金牌五枚、银牌二枚、铜牌三枚。参加江苏省武术馆校比赛,荣获三枚金牌,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参加徐州市中小学生武术比赛,荣获八枚金牌,团体总分第一名。参加徐州市中小学生足球比赛,获得小学生组第二名。参加徐州市中小学生篮球比赛,分别获得中学男子组、小学男子组亚军。全年向省、徐州市体校输送优秀运动苗子26人。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全年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4660万元,比上年增长8.1%。改造和新建道路47万平方米;年末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5.2平方米。铺设排水管沟84公里。新装路灯8069盏。栽植花草532.6万株,树木27.4万株,草坪40万平方米。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962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55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994公顷,绿化覆盖率36.5%。年末城市公交车达138辆,全年运送乘客276万人次;出租汽车421辆。供水综合生产能力14.2万吨,供水总量2440万吨。液化石油气供气量39300吨。 环境保护事业得到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加大。自然保护区2个,保护区面积25333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27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27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总量262.34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257.48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15%;工业烟尘排放量2470吨,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9.9%。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4%,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总投资30376万元。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7.40万人,比上年末下降2.4%。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7.9 ‰,死亡率为6.3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6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65.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0万人,增长0.9%,其中非农业人口42.54万人,增加0.30万人,增长0.7%。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以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413元,比上年增长15.4%。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55元,比上年增长15.5%;人均消费性支出5235元,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88元,比上年增长13.6%;人均消费性支出3027元,增长15.1%。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8.9%,已达到小康目标值<40%的标准。 城乡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0.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0.9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