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贾汪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13 徐州市贾汪区统计局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进程稳步推进。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5.61亿元,增长23.5%。第一产业投资0.80亿元,第二产业投资49.66亿元;其中:工业48.93亿元,第三产业投资5.16亿元,分别增长35.4%、27.3%、27.8%和下降5.4%。总计中:民间投资51.52亿元,增长47.0%。年末,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26.03亿元,下降6.5%。

2006年,全区实施1000万元以上项目90个,3000万元以上项目35个。其中:东方热电厂、强盛煤气、美莱特电子、天永化工、路盾机械、通用磁电等一批重点项目已竣工投产;江苏阚山电厂已累计投资31.1亿元,主体设备已进行安装。年内,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资本转移、国内资本“南资北移”的历史机遇,重点引进规模型、龙头型、基地型项目,依托中联水泥、阚山电厂、徐矿电厂、福林钢铁、博丰钢铁、金地镁业、徐轮橡胶等,着力打造省、市重要的水泥生产、电力能源、冶金和化工基地。

二、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科技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区拥有科学技术人员8858人,比上年增加441人。其中:高中级3102人。

2006年,全区科学三项费用及科学支出446万元,增长32.3%,达到法定支出要求。年内,我区通过省科普先进县(区)验收。全年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6项。其中:火炬计划项目2项,星火计划项目1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项。年内,徐州市长青定向结构板有限公司通过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审批;年产2000吨宠物食品项目通过省级认定;优质大蒜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苏云金杆菌生物制剂、优质红豆杉新品种引进与示范、年产5万立方废(旧)木材定向板工艺等10项科技成果通过市级认定。

年内,国家专利受理132件,授权12件。新增民营科技企业5家,年末全区拥有民营科技企业48家。全区知识产权宣传与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民营科技工作进一步提高。

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区拥有各类学校126所;在校学生78366人;毕业生26579人;拥有教职工4898人。其中:专任教师4134人。2006年,全区教育事业费财政支出12262万元,增长18.3%。年内,开展了“科普特色学校”创建活动,组织参加了省“师陶杯”论文比赛;贯彻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减免,不断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和教育保障体系,努力构建学校监护网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社会卫生系统拥有卫生机构20个(不含诊所等)。其中:综合医院10家,卫生院7家。年末,全区卫生机构房屋建筑面积13.25万平方米;实有病标准床位1209张,病床使用率77.5%;拥有卫技人员1421人。其中:执业医师279人,助理执业医师118人,注册护士496人,药剂人员116人,检验人员53人。年内,医疗机构诊疗66.36万人次。其中:门诊60.28万人次,急诊5.82万人次。住院病人手术10093人次;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10.88天/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93.2%。全区医疗综合救治能力进一步增强。

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年内,继续加强疾病防控、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建设、传染病与突发公共事业网络直报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等。碘盐覆盖率等四项指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并在全省率先推行校园“放心肉”配送制度等。

文体事业

文化事业渐趋活跃。年内,文化广播事业支出361万元,实施了文化非物质遗产普查、白集汉墓保护、广电36频道改造和农村有线电视进村入户等一系列工程。组织代表队参加了江苏省第十八届“金钥匙”竞赛团体赛决赛,取得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紫庄镇成教中心创建无公害蔬菜基地通过省级“农科教”示范基地验收。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举办“京运集团杯”元旦长跑、“移动通讯杯”篮球赛、“房产协会杯”篮球赛,区少儿围棋赛、象棋赛;举办了区“夕阳红”腰鼓秧歌大赛、老年门球赛、活力健身操等特色比赛。年内,共培养50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设置了80个体育辅导站。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稳步推进。年内,老矿街道办事处获得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大吴镇荣获“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称号。

三、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年末,城市居民供水管道55.2公里,其中:主干道管道(口径300mm以上)18公里。水厂综合生产能力0.56万吨/日,年供水总量189万吨。其中:生活用水137万吨。城市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335吨,其中:家庭生活用量296吨。城市道路实际清扫面积91.90万平方米,生活垃圾清运量7.30万吨;保洁队135人,其中:正式职工29人。全年城市维护费累计投入2262万元,增长106.2%。城市建设和管理实现资金市场化运作,完成了桃花潭公园、侯车亭、路灯亮化、供水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

房地产行业迅猛发展。年内,城市房地产投资1.50亿元,增长38.2%。其中:嘉元、中信、正大、彭杰、禹航开发(置业)公司施工面积25.05万平方米,销售面积8.60万平方米,销售额1.17亿元。民和苑、文化名园、民和综合楼住宅小区基本竣工,新增商住面积15平方米;完成了承平路、槐花大道、丽平路建设和临城河索桥、世纪广场改造、督公湖大堤加固等建设工程。新城区综合服务中心和商住楼开发建设顺利启动。

年末,城市园林绿化面积683.64公顷,绿化覆盖率37.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1平方米,新增6.0平方米。全区荒山绿化率90%,森林覆盖率18.3%。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掀开新篇章。2006年,认真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在示范村建设、村庄河塘疏浚、清洁能源建设及山区改水等工程成效显著。年内,全区投资规模百万元村民休闲健身广场达25个;大吴镇湖里村翡翠园二期和潘安民和小区工程顺利开工;总投入860万元,疏浚河道384公里;秸秆气化和“一池三改”工程稳步推进,全区3500户农村民用上了清洁能源;新增改水村13个惠及7000余户。其中:孟省、马鞍、河泉村告别了吃水难的历史。

环境保护

环境综合治理继续加大。2006年,全区纳入环境监测统计工业企业71家,全年废水排放达标量2814.5万吨;SO2去除量2.73万吨,工业粉尘去除量53.5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175.0万吨。“三废”处理能力:废气996.7万标立方米/小时,废水26.0万吨/日,固体废物6.14万吨/年。本年施工污染治理项目9个,完成投资额553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