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贾汪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13 徐州市贾汪区统计局

贾汪区统计局

二00七年三月十五日

2006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实施“工业兴区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务实创新,共建和谐,积极推进“实力、魅力、和谐”新贾汪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十一五”计划开局良好。

一、经济发展

综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测算: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5.90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6.2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6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6%、19.4%和13.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4:53.5:35.1调整为10.5:55.0:34.5。财政总收入5.25亿元,增长31.2%;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7.97%,比上年提高0.73个百分点。

区域竞争力不断提高。年内,全区建材、电力、冶金和纺织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为67.9%;前20强工业企业上缴税金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62.5%。其中:中联水泥纳税额10199万元,江苏上电纳税额8383万元,分别增长129.4%和10.7%。年末,水泥产量占全市产量比重达54.4%。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006年,全区注册个体工商户13196户,私营企业1301家,注册资金合计24.93亿元,增长30.4%;从业人员5.47万人,增长19.0%。年末,全区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42.99亿元,增长18.9%,占国民经济比重达65.2%;实现入库税收22688万元,增长26.5%。年内,区酿造厂、五金厂、鞋厂和蔬菜公司等4家企业顺利完成二次改制,置换职工身份470人。粮食、财税、教育和卫生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结构性矛盾客观存在,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压力进一步加大等。

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06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1亿元,增长12.1%。粮食播种面积51.92万亩,增加3.08万亩,增长6.3%;主要农产品产量见表1。初步形成了大蒜、蔬菜、林果、畜禽四大特色产业,高效农业发展良好。年末,全区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贸餐饮等非农产业总产值达180亿元,增长27.6%。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2006年,全区农业支出2355万元,增长14.4%。农业和农村经济用电量5.68亿千瓦时,增长7.2%。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1.91万千瓦;联合收获机645台,节水排灌机械738台。机耕面积41.11万亩,机播面积29.19万亩,机电灌溉面积21.0万亩,机收面积占总收获面积比重为73.7%。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势强劲,综合效益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部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34.38亿元,增长19.4%。全区13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14.45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2.71亿元,利税总额7.88亿元,其中:利润2.9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5.3%、43.6%、55.9%和77.3%;产销率98.1%,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表2。

建筑业快速增长。2006年,全区建筑施工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6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1.89亿元,增长19.8%;实现工程结算收入0.90亿元;实现营业税3162万元,增长43.5%。年内,全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0万平方米,竣工工程优良率70%。

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较快发展。2006年,全区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完成7.47亿元,增长17.8%;占GDP比重11.3%,比上年提高0.92个百分点;全年养路费征收3511万元(扣除省内代征),增长19.1%。年末,公交系统拥有营运车辆61辆;公交营运线路6条;全年客运量478万人次,增加18万人次;公交营运里程176公里;行驶里程526万公里。公路线路总里程874公里(不包括206、310国道);内河航道通航里程36.0公里。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90万吨。其中:煤炭89.5万吨,水泥90.3万吨。年内,阚山电厂阚口泵站、煤运专线、电厂生活服务区及中联储运等建设工程顺利施工。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区邮电业务收入4986万元,增长5.4%;发送函件31.52万件,包件1.20万件,分别同比-21.6%和-47.8%;订销报刊375.57万份,增长50.6%。邮路总长度1240公里。年末,全区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0.80万门;电话机拥有量10.20万部(含小灵通);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机(主线)16.1部;人均邮电业务量102.7元。年内,区电信系统投入千万元进行宽带数据通讯网络建设,通信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200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7亿元,增长14.2%。其中:批发零售业14.40亿元,住宿餐饮业1.76亿元。年内,中信时代广场、南京中央百货和苏杭商贸集团爱客来超市分别投入运营。城乡居民购物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城市辐射功能不断增强。

对外经济健康发展。2006年,全区自营进出口总额1675万美元,增长10.7%。其中:自营出口1358万美元,增长23.9%;进口317万美元,下降24.0%。协议注册外资2063万美元,实际到帐注册外资478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同额1515万美元,营业额1500万美元,分别增长89.4%和183.0%。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功能进一步增强。2006年,全区财政收入52503万元,比上年增长31.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4805万元,增长36.0%。实现财政支出41172万元,增长27.6%。其中:政府采购中心全年完成采购预算2443万元,资金节约率13.7%。年内,积极协调“财、税、库、行”的关系,不断加大主题税种和大户税源的征管力度,重点保障效果显著,见表3。

金融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3.56亿元,比年初增长14.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40亿元,企业存款余额9.9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9.5%和19.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2.26亿元,比年初下降15.1%。其中:短期贷款17.27亿元,比年初增长15.8%;中长期贷款4.99亿元,比年初下降55.9%。现金流量持续放大。全年银行现金收入189.99亿元,现金支出190.4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7.1%和26.1%。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0.50亿元,比上年少投放1.10亿元。

年末,全区保险机构承保金额89.35亿元,增长3.2%;实现保费收入1.20亿元,增长8.8%;已决赔款及给付1760万元,下降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