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13 遂宁市统计局

遂宁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遂宁调查队

2010年2月11日

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改民生”的工作思路,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着力推进项目攻坚,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产业高地,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工业生产增势良好,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财政金融运行健康,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市经济企稳回升、总体向好。

一、综合

国民经济企稳回升,总体向好。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12.07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0.44亿元,增长3.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拉动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96.71亿元,增长22.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8%,拉动经济增长1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14.92亿元,增长11.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4.2%,拉动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11536元,比上年增加1207元,增长14.3%。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27.0:45.0:28.0调整为24.4:47.7:27.9。第一产业下降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1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230.8亿元,增长19.5%,比GDP增幅高4.8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78.7%,拉动经济增长11.6个百分点。截至2009年底,全市市场主体97314户,增长9.87%;各类市场主体实有注册资金178.87亿元,增长14.01%。私营企业达到6010户,注册资金86.6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1.3%、16.3%。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88501户,新增8032户,增长9.98%;个体从业人员15.01万人,增长12.13%。

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继续保持高位。2009年第四季度,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信心与预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48.65点,仍处于中度景气的高位;反映全市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的景气指数达到138.70点,处于中度景气区间。

居民消费价格保持较低运行态势。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7%。在调查的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中,上涨的有五类。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0.1%,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2.7%,交通和通讯上涨0.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6.0%,居住类上涨0.7%。

财政收入再创佳绩。2009年,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3.58亿元,增长35.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14亿元,增长29.2%。全年地方财政支出89.77亿元,增长11.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78.95亿元,增长10.1%。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总量排位在全省靠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城乡居民增收难度较大以及农村消费不足等问题。

二、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平稳增长。全市各级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五大攻坚行动”,加大对农业与农村的投入,有序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5.47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农业产值53.73亿元,增长1.3%;林业产值4.7亿元,增长8.0%;牧业产值98.76亿元,增长5.0%;渔业产值6.65亿元,增长2.9%。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28.4:2.4:65.2:3.3:0.8调整为32.5:2.8:59.7:4.0:1.0。

粮食产量喜获丰收。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2.18万公顷,增加0.41万公顷,增1.0%。全年粮食总产量163.91万吨,比上年增产3.04万吨,增长1.9%;油料产量13.19万吨,增产0.33万吨,增长2.6%;蔬菜产量90.4万吨,增产8.11万吨,增长10.4%。

现代畜牧业初具规模。新增万头猪场13个,千头猪场293个,规模化养殖达65.3%。全年猪、牛、羊、禽出栏分别达到469.17万头、9.05万头、67.09万只和3024.34万只,分别增长4.3%、5.8%、5.9%和6.4%。肉类总产量45.46万吨,增长4.9%;禽蛋产量9.49万吨,增长17.3%。畜禽存栏持续增加,畜牧业发展后劲充足。全年水产品养殖规模扩大,养殖品种增多,水产品产量5.23万吨,增长13%。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市继续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为重点,当年完成营造林17.2万亩,对189.58万亩森林资源进行了有效管护。目前,全市共实施两大工程14.9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3万亩,配套荒山造林2.3万亩;天保公益林建设12.6万亩。林业用地面积达到306.79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达到284.4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879.7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5.6%,比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顺利通过省级森林城市检查验收。

“五大攻坚行动”成效明显。现代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全市新建改造现代农业基地34.49万亩,标准化基地达58万亩,无公害绿色食品83个、面积212万亩;农村项目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全市共实施农业项目349个,完成各类农业投资33.39亿元,比上年增长56.4%。船山区、蓬溪县、射洪县被纳入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范围;农业产业化发展上新台阶,6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1亿元、增长12.6%,新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75个。市场营销成效明显,全市有82个产品进入150家大型超市、销往40多个国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19.3亿元,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5平方公里,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万口,完成改造中低产田土12.51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发展加快。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66.36亿元,增长25.2%,占GDP的比重达40.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5%,拉动经济增长9.3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达407家,比上年末增加6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39.71亿元,增长39.9%;实现工业增加值149.81亿元,增长31.9%。其中,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6.4亿元,增长32.4%;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2.1亿元,增长24.9%。销售形势好转,产销率提高。实现销售产值529.2亿元,增长40.3%。产销率达到98.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77.34亿元,增长34.6%。

“4+2”产业主导地位明显。“4+2”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119.13亿元,增长31.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9.5%。其中,食品饮料业33.39亿元,增长30.5%;油气盐化工业 37.88亿元,增长29.5%;纺织服装制造业21.6亿元,增长27.9%;机械配套业11.0亿元,增长34.5%;电子制造业5.94亿元,增长65.2%;生物技术制造业9.32亿元,增长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