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贾汪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13 徐州市贾汪区统计局

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进一步增强。年内,全区投入资金4000万元,实施了开发复垦项目13个,山区开发项目6个,国家重点项目2个,累计新增土地1.15万亩;完成散装水泥销售30万吨,新型墙体材料产量4.0亿块,实心砖产量下降20%。有效节约了资源,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

四、人民生活

人口

年末,全区户籍(下同)总人口48.64万人,比年初增长0.35%。其中:非农业人口20.80人,下降1.0%。全年新出生人口3900人,死亡人口2100人;人口出生率为8.02‰,死亡率为4.32‰;自然增长率为3.70‰;男女性别比为107.8:100。省内外迁入人口2468人,迁往省内外人口2551人。

就业

2005年,全区失业人员就业4216人,再就业职工321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年末,劳务输出人员37157人。其中:省内苏南地区6642人;省外9402人。年内,培训劳动力11783人,其中有2281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小康建设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6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65元,增长12.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952元,增长14.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04元,增长13.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59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346元;交通和通信支出308元;医疗保健支出315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40亿元,比年初增加2.90亿元;人均储蓄存款余额6880元,比年初增长9.4%。全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例1.76: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稳步推进。2006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类25项监测指标中,我区共有11项指标已达到目标值;9项指标完成年度序时进度。其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763元(按常驻人口计算),城市化水平49.0%,城镇人均住宅面积21.8平方米,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比重100%,城镇三大保险覆盖面98.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93.2%,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92.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79.2%,农村村委会和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分别为93%和90%等。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加强。2006年,全区(民政系统,下同)抚恤和救济福利费支出1090万元,增长95.3%。其中:抚恤事业费300万元,救济福利事业费635万元,自然灾害救济费155万元。年末,社会办敬老院、福利院16个,床位数1030张,收养939人。对全区2075名五保户实行应保尽保,集中供养1002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10475人。其中:城市4496人,农村5979人。全年发放各类社会保障金6760万元,逐步健全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障体系。

树立“还帐也是政绩”执政理念。年内,筹集各类资金2436万元偿还各类欠帐。其中:兑换206国道集资款及利息370万元、供销社社员股金200万元、海螺征地443万元、建设征地补偿405万元、鞋厂改制100万元等。截至2006年,全区累计偿还各类旧债9600万元。

积极构筑和谐安定社会环境。2006年,全区共破获案件1768件,下降4.8%;八类案件破获率达96.9%;共抓获各类违法分子3343人,下降10.3%;摧毁犯罪团伙41个,增加2个;缴获赃款、赃物607余万元。刑事案件结案213件,民事纠纷结案1693件,合同类结案815件,执行类案件结案774件,婚姻家庭类结案402件。年内,全区继续深入开展“平安贾汪”创建工作,认真实施“大防控”、“大调解”、“大普法”防范机制,全区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95.5%。2006年,我区已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社会治安安全区”。

注:1、本公报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按当年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