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微山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国内贸易和民营经济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活跃。在居民收入提高、消费环境日臻完善以及热点消费持续升温的带动下,全县消费品市场人气旺盛、交易活跃,消费品零售额增幅稳步提高。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8.9%。个体私营经济总量、经营领域、发展层次进一步提升。个体私营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58.1%。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民营经济总户数42550户,同比增长15.3%。其中民营企业2207家,增长16.1%;私营经济2178家,增长18.2%;个体工商户40343户,增长15.2%。从业人员206542人,增长19.1%。注册资金36.4亿元,增长52.9%。营业收入358.3亿元,增长31.8%。上缴税金10.1亿元,增长49.2%。 七、对外经济 外贸进出口平稳增长。2007年,我县积极应对国际市场及国家进出口政策的变化,努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对外贸易实现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82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8%,其中,进口总额196万美元,下降18.1%;出口总额2627万美元,增长46.4%。 招商引资持续发展。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6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12.6%;全年内资项目149个,其中,在建五千万元以上内资项目6个,实际到位资金16亿元。 八、财政、税收和金融 财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20.90亿元,增长41.3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7.81亿元,增长30.0%,占GDP比重为4.84%,同比提高0.3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结构呈现积极变化,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52.7%。财政支出完成10.32亿元,增长37.61%,其中,教育支出3.27亿元,增长61.49%。 金融业运行健康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9.54亿元,比年初增加3.7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0.48亿元,增加3.1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6.63亿元,比年初增加5.70亿元,其中农业贷款11.6亿元,增加1.3亿元。 九、科技和教育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03亿元,比上年增长52.8%。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1.5%,提高1.6个百分点。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3项,其中市级以上9项,县级14项。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共取得重要科研成果3项。全县申请专利150项。推广应用新技术成果68项。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普通高中3所,2007年招生4063人,在校学生达10659人。初级中学29所,招生9956人,在校学生32975人,分别比上年下降7.6%和16.9%;小学123所,招生6626人,在校学生4734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5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37.03%。全县公办幼儿园28所,在园幼儿数7340人,其中学前班3978人。全县1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63人。2007年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532人,增加56人,其中,普通初中教师1870人,减少14人;高中教师662人,比上年增加70人。中小学办学条件继续改善。中学体育运动场面积38.3万平方米;计算机1736台,增长1.2%;图书藏书量56.0万册,与去年基本持平;电子图书藏量20156册。小学体育运动场面积43.5万平方米;计算机1664台,与去年基本持平;图书藏书量46.0万册;电子图书藏量2172册。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县现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电影公司1个,其中电影院1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县现有各类卫生机构26个,其中医院2个,卫生院16个,卫生防疫机构4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年末医疗机构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129人,实有医疗床位1470张。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全年参加市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奖牌350.2枚,其中,金牌129枚,银牌115枚,铜牌106.2枚。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继续加快。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13.9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7.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16平方米。城市公用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功能日趋完善。集中供热面积达40万平方米。年末城区公共汽车运营线路总长度80公里,公共汽车21辆。出租汽车280辆。 环境保护事业继续得到加强。年末全县环境保护系统共有干部职工91人,其中环境监测人员20人。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9项,完成限期治理投资额7076万元。COD排放量削减44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1300吨,热电厂开始集中供热,建起9个二级转换站,取缔锅炉15台,35蒸吨。规模化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2家,11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的验收。全年共完成各类监测报告134份,监测数据5860个。建起5000亩人工湿地示范工程,保护恢复湿地5万亩,退耕还湿1万亩。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4个,省级绿色学校3所,市级绿色学校2所,县级绿色学校11所,创建市级绿色社区2家。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控制人口增长取得显著成效。全年人口出生率为9.5‰,人口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长率4.0‰。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70.6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44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4.61万人,占总人口的20.7%;农业人口56.03万人,占总人口的79.3%;户籍人口性别比为110.23(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61元,增长24.7%;农民人均纯收入5130元,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241.6元,增长14.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99元,增长11.85%。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1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4%;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1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6.5%。 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各种社会福利性单位15个,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4352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12091人,农村传统救济人数为2873人。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企业参保职工17648人,新增15人。收缴企业养老保险费6082万元。全县离退休人员7183人,社会发放率达到100%。全县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3697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职工15368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参保人员57294人。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推进,参保职工36785人。 注:1、本公报所列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指标绝对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