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东营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大力实施“三产兴区”战略,社会消费品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0.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09.6亿元,比上年增长18.0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5.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3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20.76亿元,比上年增长21.7%;集体经济实现零售额1.69亿元,比上年增长20.49%;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52.56亿元,比上年增长11.75%。 外经贸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面落实扶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外经贸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3012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78%,其中,出口2607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0.3%;实际利用外资达6428.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8%。 财政和金融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强化税收征管,加大综合治税力度,全年共实现预算内财政收入105567万元,比上年增长30.2%。其中,国税收入32504万元,比上年增长33.25%;地税收入46261万元,比上年增长25.01%。预算内财政支出119412万元,比上年增长30.6%。其中,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998万元,比上年增长69.15%;医疗卫生支出4916万元,比上年增长33.15%;科技三项经费和科学事业费支出1756万元,比上年增长37.8%。 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东营区工行、区农村信用联社、东营市商业银行3家金融企业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86.65亿元,比年初增长21.73%,其中储蓄存款余额83.22亿元,比年初增长7.3%。各项贷款余额112.39亿元,比年初增长16.32%。 科学技术 科技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新列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8项,其中,省级3项,市级10项,区级15项。争取市级以上无偿资金340万元。全年组织鉴定科技成果1项,达到国内领先,组织申报东营市科技进步奖一项,获二等奖。两家企业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7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全区工程技术中心发展到16家(省级2家),组织实施产学研结合项目11项。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科技园孵化企业总数170家,毕业企业总数67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到年底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60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原油稀释设备等65项,申请专利150项,授权专利100项。 教育、文化、体育、卫生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年末有各类学校38所,其中普通中学1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小学25所。教职工人数1947人,专任教师1703人。在校学生数26059人,其中初中6286人,小学1657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年末共有幼儿园122所,在园幼儿8047人。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发展。先后举办了“油地大联欢,红火过大年”、元宵节灯展和民间文艺调演、庆新春综艺晚会、区六次党代会、“区人大、政协两会”、油地座谈会、“消夏晚会”等多项专项文艺演出活动,为全区人民奉献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为全区所有村居百姓送电影下乡,共放映703场。在四镇开展文化下乡巡演活动。举办了全区“电力彩虹杯”篮球比赛、全区干部职工大合唱比赛、“2007年消夏广场群众文化活动”,举办了全区“万通杯”乒乓球比赛。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吕剧文化艺术节,同时举行了扶持庄户剧团“送乐器下乡”暨乐器培训活动。东营区文化市场形成了图书、音像、网吧、娱乐、印刷、演出、美术品、艺术培训八大类,共有文化经营业户851家。 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社会公共卫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区共有个体诊所168家,企事业内部卫生所23家,政府办医疗机构11家,民营医院18家。卫生机构实有床位807张,卫生技术人员1310人。建设改造了六户卫生院、牛庄卫生院、史口中心卫生院综合楼,新建、改建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14处,并配备医疗设备。 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户数208159户,年末总人口615634人,比年初增长0.71%;其中男性人口316145人,女性人口299489人。全年出生人口5143人,出生率为8.38‰;死亡2054人,死亡率为3.3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3‰。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9.81%,晚婚率88.83%。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383元,比上年增长14.4%。家庭人均总支出为17243.08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食品消费支出3388.29元,增长25.21%;衣着消费支出1965.08元,增长11.1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1039.22元,增长3.59%;医疗保健消费支出671.1元,下降3.83%;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1734.92元,下降3.56%;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2071.66元,增长96.05%;居住消费支出1114.04元,下降12.4%;其他商品和用品及服务消费412.65元,增长4.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7.33%。全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3.18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洗衣机98台,电冰箱118台,彩电122台,固定电话71部,助力车17辆,家用汽车13辆、空调器137台、家用电脑72台、消毒碗柜14台,移动电话200部。 农民收入稳定增加,生活明显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907.12元,比上年增长13.75%,家庭经营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纯收入3162.43元,比上年增长7.4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62.47元,比上年增长10.18%。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044.32元,比上年增长11.15%;衣着消费支出214.76元,增长16.75%;居住消费支出432.8元,比上年增长39.09%;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22.41元,比上年增长7.17%;交通通讯消费支出395.13元,比上年增长26.13%;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459.33元,比上年减少15.7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25%。全区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7.84平方米。年末农民每百户拥有家庭汽车4辆、摩托车82辆、影碟机71台、移动电话99部、彩电106台、电冰箱43台、洗衣机60台。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全区各项社会保险总收入8495万元,比上年增长41.5%。其中,养老保险征缴5717万元,失业保险征缴300万元,医疗保险征缴2244万元,工伤保险征缴184万元,生育保险征缴50万元。全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7049人、22088人、9860人、13195人、6288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有所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3.1%。社会保障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市率先将农村老年人生活救助金发放范围扩大到70岁以上,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8.26%,140套农村特困群众安居用房全部入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