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东营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10 东营市东营区统计局

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房地产投资回落。房地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38万元,比上年减少19.3%。房屋施工面积82358平方米,比上年减少79229平方米,其中住宅61560平方米,比上年减少57430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20703平方米,比上年减少52058平方米。

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6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3.23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92.86亿元,比上年增长17.2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3.0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5%;国有及国有控股实现零售额16.97亿元,比上年增长20.55%;集体经济实现零售额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8%;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47.8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4%;其他经济实现零售额23.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8%.

外经贸发展较快。2006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2414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24%,其中,出口创汇2001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0.84%;实际利用外资达32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2%。全区有出口业绩的企业发展到80家,比上年增加20家。

财政和金融

财税形势良好。2006年共实现财政收入81088万元,比上年增长31.66%。从分税种看,增值税13255万元,比上年增长6.3%;企业所得税11144万元,比上年增长114.47%;个人所得税2493万元,比上年增长16.01%;行政性收费994万元,比上年增长22.41%。预算内财政支出91427万元,比上年增长27.81%。其中,农业支出4001万元,比上年增长90.52%;教育支出9396万元,比上年增长13.97%,医疗卫生支出3678万元,比上年增长19.53%。

金融业健康发展。2006年末东营区工行、农村信用联社、东营市商业银行3家金融企业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53.33亿元,比年初增长19.99%,其中储蓄存款余额77.5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6.62亿元,比年初增长21.93%。

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健康推进。全区科技活动机构16家,其中国有事业性科研机构2家,高等院校省部级科研机构6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机构10家。科技活动经费支出2亿元,比上年增长11%。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区组织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项;3项新产品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3个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省火炬计划;取得科技成果5项;全区专利申请量达到4897件,专利授权2651件;认定登记技术合同481份,技术交易额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全区建成科技创业中心1家,全区引进高新技术项目23个,聘用人才112名。

教育、文化、体育、卫生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有各类学校38所,其中普通中学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小学24所。教职工人数2506人,专任教师2053人。在校学生数25708人,其中初中6826人,小学1566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年末共有幼儿园122所,在园幼儿7314人。全年向大中专输送新生1521人,其中本科738人、专科646人。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06年,我区先后举办了“盛世观灯”元宵节灯展、车展和民间文艺调演、送戏下乡、吕剧“相约文博会”票友大奖赛、“送优秀电影下乡进社区”公益电影放映100场、消夏广场演出12场、庆“八一”建军节专场文艺演出、“经贸洽谈会”专场文艺演出、“情系新农村”东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艺调演专场演出等多项大型文化活动。东营区组织表演的乐器联奏在全国手风琴艺术节展演活动中获得铜奖。参加省文化厅组织的庄户剧团调演中获得5个大奖,其中牛庄镇庄户剧团获得全省“十佳庄户剧团”称号;史口庄户剧团的吕剧《大犟搬家》获得“山东省庄户剧团调演节目”一等奖。2006年建成了10处文化广场,建设完成了18处农村文化大院。

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2006年,东营区组织了“全民健身月”活动,开展了东营区“阳光丝业杯”职工乒乓球比赛、东营区“建设杯”职工篮球比赛。与老干局合作举办了全市老年人门球赛。对全区56个社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了培训,加强了对晨练、晚练健身活动的指导,社区全民建设活动开展的红红火火,提高了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2006年文汇街道中王屋社区、胜利街道新胜社区、东城街道明月社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健身活动站点,文汇街道被评为全国先进体育社区。

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公共卫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区共有个体诊所248家,企事业内部卫生所48家,政府办医疗机构10家,民营医院15家。卫生机构实有床位689张,卫生技术人员752人。2006年东营区加快了城乡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组建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执法局,22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健康关爱工程,乙肝疫苗强化免疫和妇女“两病”筛查工作全面完成。

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小幅增长。据公安部门统计,2006年年末户籍户数为207513户,年末总人口为611321人,比年初增长0.68%;其中男性人口314501人,女性人口296820人。全年新出生人口5467人,出生率为8.97‰;死亡2224人,死亡率为3.6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2‰。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9.7%,晚婚率88.2%。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741.9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工薪收入15331.0元,增长10.4%。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0697.8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706.1元,增长3.3%;衣着消费支出1767.7元,增长17.1%;家庭设备用品服务消费1003.2元,增长60.4%;居住消费1271.7元,增长69.3%;医疗保健支出697.9元,下降9.4%;交通通讯支出1056.7元,下降3.5%;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799.0元,下降2.4%。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即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25.3%。全市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3.1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8辆、摄像机14架、空调器119台、微波炉40台、家用电脑60台、健身器材13套、钢琴3架、照相机74架、影碟机76台。

农民收入稳定增加,生活明显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193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纯收入2942.96元,增长30.3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45.36元,比上年增长12.48%。其中,食品消费支出796.57元,增长11.1%;衣着消费支出183.96元,增长2.33%;居住消费支出310.85元,下降42.84%;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07.52元,增长149.72%;交通通讯消费支出313.28元,增长14.84%;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545.43元,增长43.2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29%。全区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6.44平方米。年末农民每百户拥有家庭汽车4辆、摩托车68辆、影碟机67台、移动电话96部、彩电105台、电冰箱35台、洗衣机52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