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绍兴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拥有普通中学32所,在校学生5.27万人,专任教师3219人;小学117所,在校学生6.68万人,专任教师2777人;中等职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1.23万人,专任教师497人。其中各类民工子女学校13所,中小学外来民工子女在校学生2.41万人。全面改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生均公用经费超过560元,增长10%,免除杂费、课本费2736万元。新增市教育基本现代化镇(街)5个,累计达13个;新增省市示范、文明学校24所,累计112所;新增国家级重点职校1所、省级实训基地2个,累计省级实训基地4个、省市示范专业17个;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145个,高中段普及率提高到98.02%,普通高考上线率94.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强县建设顺利推进。全县共有县级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镇(街)文化站19个,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1个,全年书刊发行量557万册,图书馆藏书量35万册。组织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继续举办“鉴湖之春”广场文化月活动,放映广场电影,开放晚间图书馆,进一步满足了观众和读者的需求。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共计送戏下乡200余场次,其中,文化大巴下乡演出达17场次;开通了图书流动车;启动农村电影“2131”工程,共放映电影3790场。文化精品不断推出,新排《一钱太守》、《情探》等大戏及勾栏越剧《红梅阁》,莲花落小戏《一只红木箱》、少儿摄影《快乐的童年》获群星创作奖。广播剧《好戏连台》获省广播电视文艺奖文艺类广播单本剧一等奖及“五个一”工程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绍兴师爷故事、舜王庙庙会、绍兴宣卷等三项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公布了绍兴县第二批2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荣获“中国曲艺之乡”称号。 卫生事业迈上新台阶。年末拥有卫生机构3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5个;实有床位281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782张;卫生技术人员3508人,其中医生1576人;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39张,每万人拥有医生22人。公共卫生服务得到加强,全面完成第一轮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共完成体检44.71万人,体检率达到76.3%,全县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达标率达95.99%。三级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更趋合理完善。全年共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8个,39个村卫生室整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一体化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扎实有效,全年甲、乙、丙类传染病发病率比上年下降16.4%,第二轮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8.89%,五苗接种率保持在95%。妇幼保健工作水平明显提升,全年未发生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率4.4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2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推进,第四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56.55万人,参合率达95.13%,较上轮提高了1.86个百分点。爱国卫生工作全面推进,通过省级卫生镇复查1个,新创建省级卫生镇1个、村5个,单位4个;市级卫生镇3个、村22个、单位3个。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县拥有标准体育场馆数15个。竞技体育成绩明显,全年共获国家级金牌3枚、省级金牌22枚、市级金牌105枚,其中中国象棋、摔跤、举重等项获团体总分及金牌总数全市第一名。我县籍优秀运动员徐东香在全国春季赛艇锦标赛上获得浙江唯一的2枚金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举办了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全民健身启动仪式暨“迎奥运”广场体育展示月活动、市“塔牌杯”篮球邀请赛、县首届轻纺城经营户体育节等。 十一、环境保护 生态县建设得以提升。国家级生态县创建顺利推进,对照省级生态县建设标准,已基本达标。 〉〉下转第九版〉〉上接第八版 已建成全国环境优美镇7个,省级以上生态镇15个,5家企业成为省级绿色企业、15家企业成为市级环境友好企业,41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147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环境保护成效明显。专题开展绍兴县绍萧边界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和柯桥城区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整治成效得到省整治办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柯桥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并逐步好转;城区空气质量由原来全市中等偏下水平提升到全市前列,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361 天,其中达到I 级、Ⅱ 级天数302天,空气优良率83.7%,比上年提高15.8个百分点。 十二、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柯桥新县城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区面积达到44.5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由上年57.6%提高到59.9%。柯北新城、“两湖”区域、“南闲”区块建设齐头并进。城乡规划引领一体发展,修编完成《绍兴县县域总体规划》,实现了城乡规划全覆盖;编制完成《中国轻纺城“611”建设计划空间布局规划》、《柯北新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专项规划》等规划。 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全县各级共投入资金60519.36万元,共拆除旧房22.43万平方米,新房建设面积28.90万平方米,新硬化道路60.78公里,新增绿化面积29.52万平方米,新安装路灯2445盏,新增垃圾箱1653只。302个行政村基本建立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机制,已有66个村居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建造池容15662立方米,接入农户已达12373户;当年新创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1个、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4个、市级环境整治示范村11个,基本形成了示范村片状块状分布格局。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数字城管平台建成运行并通过省政府验收。建成区范围内实有铺装道路长度241公里,铺装道路面积405 万平方米,日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 51万立方米。城市卫生治理能力日益加强,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70万吨,垃圾无害化年处理量13万吨。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低水平增长。据公安年报统计,年末户籍人口为71.0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5.12万人,女性人口35.93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4%和50.6%。出生人口4844人,出生率为6.82‰,死亡人口4613人,死亡率为6.49‰,全年净增人口231人,自然增长率为0.33‰,比上年下降0.12个千分点,年末全县暂住人口(暂住一个月以上)60.10万人,同比增长67.2%。。 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率达98%以上,顺利通过国家优质服务先进县的复评。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41元,比上年增长1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871元,比上年增长13.7%。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7.1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0%和35.9%,分别比上年降低1.7、3.3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