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绍兴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9 绍兴市绍兴县统计局

2007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坚持经济中心,推进率先发展”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努力实现“保强创优、走在前列”的工作目标。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统筹发展进程良好,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顺利实现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541.49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12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50.77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170.60亿元,增长14.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0:64.8:31.2调整为3.7:64.8:31.5。人均生产总值76363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比上年增长15.7%,按平均汇率计算约10105美元。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比较突出,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经济转型有待进一步推进;资源要素制约明显,单位能耗相对偏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统筹、民生改善任务艰巨,区域发展尚不够平衡,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县实现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4.73万亩,比上年增长0.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9.54万亩,总产量18.2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7%和7.7%。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8.77万亩,比上年下降4.8%。其中:蔬菜播种面积18.12万亩,比上年下降5.9%;花卉播种面积4.65万亩,比上年增长2.0%。全年生猪饲养量54.83万头,比上年增长2.3%,肉类总产量2.92万吨,比上年下降0.6%,家禽饲养量466.78万羽,比上年增长0.5%,淡水产品产量2.46万吨,比上年增长0.4%,茶叶产量9243吨,比上年增长0.8%。被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农业特色产业综合强县”。

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高。通过支持、鼓励农业生产经营大户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年新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36家,累计达到88家,联接基地40余万亩,是历年来创办力度最大的一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培育省、市级示范性合作社3家。对外拓展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自营出口企业继续增加,农产品自营出口达到5075万美元,同比增长10%。

农业品牌质量管理不断加强。全年新增绿色食品(有机食品)4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12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6个,绿源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64家企业首获“浙江省初级水产品质量信得过”称号;2只农产品(王坛的葫芦、绿源的乌龟)分别荣获二项“浙江农业吉尼斯记录”,6只农产品获“2007年浙江农业博览会”金奖。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全年完成40个治污工程,其中,省级项目5个;完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工程14个,其中,省级项目8个;抓好“新时期治水工程”农业项目治理工程,完成了规划区域内的河道渔业设施清理和河蚌养殖搬迁工作;同时实施水稻肥药减量控污增效工程7.1万亩次,其中:完成化肥减量增效控污示范面积2万亩次,农药减量控害示范面积5.1万亩次。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39.92亿元、工业销售收入2002.19亿元、利润总额83.0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8%、24.1%和39.0%,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53.2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1716.65亿元、利润总额67.2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8%、27.1%和49.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布及丝织品36.23亿米,比上年增长5.2%;印染布131.84亿米,比上年增长10.1%;化学纤维173.52万吨,比上年增长20.6%;黄酒14.86万吨,比上年增长19.7%。规模企业不断崛起。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20家,比上年增加93家,其中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267家,比上年增加49家,其中超10亿元及以上的企业29家,超20亿元的企业18家,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成为全县首家超百亿企业。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积极倡导“亩产论英雄”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扎实开展科学发展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着力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亩均产出高,资源消耗低的企业分别进入最具实力科学发展示范集团企业、科学发展重点示范企业和科学发展示范企业三个层次的榜单。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较快,与生产、销售增长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利润增长分别快于生产、销售增长15.2个百分点和14.9个百分点。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数综合得分257.82分,比上年增加7.78分。节能降耗稳步推进。万元产值电耗417.32千瓦时/万元,比上年下降12.7%,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8.6%。

加快结构调整优化步伐。规模以上非纺与大纺织业比重由上年的31.2:68.8调整为35.0:65.0。非纺产值增速高出大纺织业20.3个百分点,其中大纺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39.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非纺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14.09亿元,比上年增长40.7%,

建筑业持续稳定发展。全年完成施工产值558.50亿元,比上年增长36.2%,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18.97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实现利润13.17亿元,比上年增长27.5%,税金总额17.83亿元,比上年增长48.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856万平方米。年末拥有特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4家,一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18家,二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38家。2007年,共创建省级及以上优质工程60项,其中“鲁班奖”2 项、“詹天佑大奖”1项、“国优工程”1项、“钢结构金奖”10项、“白玉兰奖”6项、“钱江杯奖”8项等,创优业绩在全省名列前茅。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工业性投资140.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城市建设及非工业投资74.2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在全部限额以上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37.62亿元,增长2.8%;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2.90亿元,比上年增长25.8%。

投资强度不断提高。全县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取得实效,新增工业项目用地单位投资强度达到229.9万元/亩,比上年提高35.2%;全年盘活存量土地7290.5亩,是上年的2.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