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新北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10 常州市新北区统计局

五、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工业投入成效明显。2006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0.17亿元,比上年增加28.14亿元,增长17.36%。其中一产完成投资1.8亿元,二产完成投资134.7亿元,三产完成投资53.7亿元,所占总量比重分别为0.9%、70.8%和28.3%。508个在建项目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及50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达128个。工业投入成效明显,全区完成工业投入116.01亿元,增长26.69%,占投资总量的61%,比上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其中自办完成115.63亿元,增长27.51%。国电常州发电、东京制纲、华润啤酒、亚邦化学(三期)、V&M无缝钢管、苏柯纺织等32个项目已竣工投产或试生产,天合光能、铁马科技、托利多、迪讯科技等52个项目正加快建设。园区建设成效明显,重点区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薛家、机电产业园、电子园等片区整合了千亩以上可承载大项目的成片土地,为引进大项目构建了平台。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一期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并顺利通过国家九部委联合验收,启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亿元。录安洲拆迁工作基本结束,居民安置及石化码头和储罐区项目报批工作进展顺利,精细化工园区一期启动区土地平整完毕。积极开展南北合作共建开发区工作,启动建设常州高新区大丰工业园。房地产投资进一步攀升,全年完成投资25.01亿元,增长55.87%,高于全市水平近6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3.2%,商品房当年施工面积36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6万平方米。

六、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对外贸易增势强劲。2006年,全区新批外资项目108个,其中工业项目82个,全年完成协议注册外资8.5亿美元,增长54.78%,实际到帐外资3.8亿美元,增长26.78%。全年累计购买、引进进口设备9687.36万美元,占实际到帐外资的25.43%,增长33.78%,占全市比重高达44%。新批项目规模质量明显提升,平均单个项目协议注册外资达78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8.8%,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8个,平均投资密度达到35万美元/亩,项目资金到帐率达44.71%。旗舰型、重量级国际知名企业纷纷进驻,项目主要集中在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和精细化工、新材料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领域,引进了豪爵摩托、瓦姆石油勘探设备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增资扩股再创新高,宝菱重工、伟创力电子等58家企业相继增资扩股,净增协议注册外资3.65亿美元,占全区新批协议外资的42%,单次增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有14家,超过500万美元的企业有19家,宝菱重工、伟创力电子、天合光能等3家企业增资后总投资超过了3000万美元。企业拓展融资渠道热情高涨,常州银河半导体控股有限公司实现了常州民企登陆境外主板零的突破,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第3家在纽交所挂牌交易的中国民营企业和中国大陆地区第20家在纽交所上市的企业。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实现进出口总额31.5亿美元,增长36.84%。其中,进口12.15亿美元,增长28.57%;自营出口完成19.35亿美元,增长42.59%。三资企业出口仍占绝对优势,全区三资企业完成出口总额13.43亿美元,增长38.17%,占全区自营出口的69.4%。进出口企业数实现新突破,全区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603家,其中全年累计出口1亿美元以上企业1家,累计出口5000万美元以上企业8家,累计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企业39家。出口产品结构明显优化,主要涉及机电、纺织、车辆、化工、塑料制品、金属制品、光学医疗器械等,其中,机电产品出口11.97亿美元,增长52.4%,占出口总额的62%;纺织品出口2.71亿美元;车辆出口2.46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全年出口总额达5.5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9%。

七、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区域环境质量提升。2006年,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了黄河西路、叶汤路、龙江路北段等一批市政工程建设。实施了通江大道等3个规模较大的架空线迁移工程,共建成通信管道22.3公里,供电管道3公里。扎实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改造镇村道路48条,总长60227米,总面积25万平方米,重建农桥19座,加固桥梁13座,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安置房建设有序推进,全年完成拆迁面积100万平方米,新开工安置房面积135.6万平方米,竣工安置房面积101.33万平方米,安置拆迁居民5904户,基本解决了2005年以前拆迁户的安置问题。区域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实施了“四路四口”绿化美化工程,完成了通江大道、黄山路、汉江路景观大道改造和新北区中心公园敞开工程,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2%,高于小康目标值3.2个百分点。完善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工作,全年共审批环境影响申报表1320个、环境影响报告表290个、核准试生产73个、完成竣工验收58个、预验收115个。加大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规范企业排污行为,认真落实“清水工程”,完成了魏村、圩塘化工区污水排放管网和江边化工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全面启动了三井河、柴支滨流域水环境整治工程,全区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3.6分,高于小康目标值3.6分。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共完成了2家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启动了8家企业2006年度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进一步提升了高新区环境形象。

八、科技创新与教育事业

科技创新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2006年,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全力夯实创新创业平台,共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引进和创建研发机构3家,组织实施重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8项,重大产学研活动5次,签订合作协议38项,共引进科技孵化型企业72家,其中留学人员企业14家,孵化毕业企业18家。全年获得上级各类科技资金6804万元,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03个,新增省级以上重大科技计划38项,国家“863”计划项目5个,国家攻关计划1项,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个,国家、省级火炬计划项目15个,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7个。全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双密企业)26家,通过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的产品66只,新增国家重点新产品5只,经认定的省软件企业29家、软件产品48只,通过CMMI3级国际认证的软件企业1家,软件企业认定数占全市总数的97%。全年申请专利473件,其中发明专利79件,授权专利314件。全年高新产品产值31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