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周村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教育教学实现新突破。教职工达到4599人,全区招生人数为15565人,其中:普通中学5563人、职业中学1711人、小学4075人。全区在校生55007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生20195人,职业中学在校生4662人,小学在校生19538人。 积极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由69所调整为50所。装配计算机4800余台,43所学校建成高标准校园网,580个班级实现“班班通”。我区创建为市“教育初步现代化区县”。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中考各项指标均在全市名列前茅;高考上线万人比23.65,列全市第一。我区被表彰为“普通中学教学先进区县”。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周村)旱码头旅游文化节。组织了第四届中国(周村)“嘉周杯”全国象棋特级大师冠军赛,重点筹备组织了旅游文化节开幕式文艺演出暨电视连续剧《旱码头》启动仪式。群众文化活动继续蓬勃开展。先进文化送文艺下乡演出14场次,放映电影120余场,受益群众5万多人次。 文学艺术创作又获丰收。出版发行7部作品,举办作品讨论会、文学文化讲座3次,发表各类文学作品50余篇。 文物保护工作规范有序。成立了马耀南纪念馆,为我区新添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街古商城升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确定了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旅游产业实现突破性进展。与省内外的300多家旅行社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周村古商城游客人数达15万人,比上年翻一番。 广播电视工作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宣传报导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重大活动。区电视台共编播《周村新闻》127期1225条各类新闻,《一周要闻回顾》29期;共制作播出栏目98期,在中央电视台发稿12条,在省电视台发稿165条,在市电视台发稿800余条。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6.4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已突破1万户。铺设光缆总长度430公里,光接点500多个。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共有区及区属以下医院11个,卫生院7个,病床750张,专业技术人员818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398人,注册护士240人。全年诊断病人38.49万人次,健康查体人数38610人次。入院人数11071人,出院人数11051人,治愈率达94.5%,病亡率为1.0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扎实推进,全区参合率达到88.57%,参合人数达16.17万人;农村卫生条件得到改善,41处村卫生室新建任务全面完成。免费婚检制度在全区全面实行,母婴保健水平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城区人口85%以上,居民到社区首诊就诊率达56%。 全区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稳步发展。先后举办国家、市、区比赛十余项,参加人数五千余人。在全市第十三届运动会上,获得金牌105枚。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举办了八段锦健身气功培训,参加培训人员200余人,并且在各健身网点推广普及。进一步落实农村体育“五个一”工程,促进农村体育健康发展。体育基础设施不断配套,共安装健身路径81条,健身器材1000余件。 十、城市建设、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 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以政务中心启用为标志,东部新区建设拉开框架。309国道周村段、北外环路、姜萌路等一批城市主干道完成建设改造,正阳和萌水两个110千伏变电站、引黄供水工程、天然气引入工程、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基础设施投入运行,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旧城旧村改造步伐加快,一年完成47.8万平方米。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张周路、济青高速公路绿化带、中心广场等一批绿化精品工程相继建成,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验收,并入选全省首批生态建设示范区。新建绿地120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17万平方米,改造提高原有公共绿地110.9万平方米。全区绿化面积达到了798.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8.7%,绿地率达到32.8%,人均占有公共绿地达到15.2平方米。新建3个绿色游园和3条绿色通道。 国土资源管理取得新成绩。在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增量土地的征用、储备、补偿安置工作,全年共储备土地766.46亩;完善和落实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制度,共成交25宗,成交总面积567.7亩,成交价款2.1亿元,土地纯收益7600万元;土地租金征收稳步推进,全年完成征收金额618万元,增长52.6%;发放国有土地证8016宗,集体土地证178宗,发证率达97.6%;受理调处土地权属争议案件10起,有力保障了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化解了社会矛盾和纠纷。 坚持“环境立区”战略,突出重点,推进整体,全区环境保护事业有了新发展。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淦清污水处理厂 B段工程建设完工;完成12家水污染企业限期治理任务,拆除49家土炼油炉;顺利完成《周村生态区建设规划》。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COD排放量746吨,比上年减少3127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520吨,比上年减少3229吨;烟尘排放总量1162吨,比上年减少1396吨。 环卫事业有了新发展,城市面貌整洁有序。全区道路保洁面积达379万平方米,平均每天清运生活垃圾350吨。年末共有大型垃圾中转站14座,小型中转站41座,公厕34座。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平抑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成效明显,全区出生率8.853‰,比上年下降1.327个千分点;死亡率5.285‰;人口自然增长率3.568‰,下降3个千分点。年末全区总户数106093户,总人口31605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3843人(注7);男性156735人,女性159318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12元,增长1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63元,增长15.4%。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3.9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5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5.1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1平方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持续增加。 每百户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 耐用消费品名称 城市 农村 洗衣机(台) 100 86 空调器(台) 80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