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沂源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通讯业高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通讯业务总量17256万元,比上年增长29.99%。基础设施逐年加强,客户满意率不断提高。年末宽带用户8200户,移动电话数用户154000户,无线市话用户11000户,市话和农话年末到达户数分别为47400户和78900户,市话交换机容量达到58700门,农话交换机容量达到28900门。 六、国内、外贸易.物价 城乡集市贸易繁荣,商品销售稳定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73123万元,比上年增长15.41%。其中,从行业分类看:批发业完成12740万元,增长9.23%;零售业完成284971万元,增长17.66%;餐饮业完成50588万元,增长4.15%;住宿业完成1525万元,增长9.71%;其他行业完成23299万元,增长19.67%。从经济类型分类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完成59578万元,增长22.11%;个体经济单位276509万元,增长12.2%;私营经济单位13737万元,增长59.86%。 2006年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16727万美元,增长75.44%,其中出口10524万美元,增长69.9%,进口6203万美元,增长85.6%;实际利用外资110万美元,同比下降95%;合同利用外资912万美元,同比下降75%。 市场物价全年走势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呈现微升趋势。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9%,非食品价格指数100.3%,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0.1%,消费品价格指数101.1%,扣除鲜菜鲜果总指数100.7%。 七、财政.金融 全县财政收支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境内财政总收入86983万元,比上年增长23.0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1607万元,增长24.92%;财政支出69923万元,增长18.18%,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2%。 金融信贷平稳运行。各金融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中央银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为中心,着力倡导优化信用环境,加强金融服务力度,运用多种信用工具,增加信贷投入,调整信贷结构,发挥了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作用。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530046万元,较年初增加68061万元,增长14.7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0316万元,较年初增加51895万元,增长17.39%。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50791万元,较年初增加44420万元,增长14.5%。银行现金收入123.26亿元,下降13.78%;银行现金支出128.02亿元,下降11.77%。 八、教育.卫生.科技.体育 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力量办学初具规模。年末全县拥有教育机构216处。其中职业学校4处,普通中学25处,其中完全中学2处,高级中学3处,初级中学13处,九年一贯制学校7处),普通小学71处,幼儿园115处,特殊教育学校1处。年末在校学生83681人。其中职业学校学生3538人,高中学生13223人,初中学生30350人,小学生36470人。在园幼儿数达到12577人。聋哑学生1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全年向外输送大中专学生3582人,其中本科学生1538人,专科学生2024人,中专学生20人。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有各类卫生机构18处,乡镇卫生院13处,爱婴医院13处,其中2处县级医院已达到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标准。一年来,继续提高卫生医疗服务质量,加大药品监督和预防保健工作力度。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拓宽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领域,巩固了低生育水平。全县医院病床79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327人。 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加快,科技队伍逐年壮大。全年累计完成科技攻关项目27个,获科技进步奖4项,全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0753人,其中高级职称1828人,中级职称5264人,初级职称13661人。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7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3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了55%。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人才辈出。2006年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发展人数为80500人。发展等级运动员48人,等级裁判员20人,专职教练员18人。全年共荣获奖牌230枚,其中:国家级金牌2枚;省级金牌14枚,银牌14枚,铜牌7枚;市级金牌56枚,银牌60枚,铜牌77枚。全县举办城乡田径运动会59次,参加人数达到11000人。 人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泛开展。县文化馆组织专业文艺表演场次达到39场,观众人次达到59万人次,图书总藏量达到13.1万件册,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82%;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6%,全县各乡镇全部开通了有线电视加密网,数码电视频率信号初步进入居民家中。 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突出抓好城市建设。编制完成了城市风貌规划,建成了沂河源民乐园和胜利山水上乐园一期工程,实施了7条新建道路工程,加快了电力、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铺开了城区大绿工程,新增绿地面积42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铺开了7条计10.4公里城区新建道路和续建道路工程建设,实施了城区路平工程,共维修破损路面32.2万平方米。加快道路建设,完成了3条23.8公里的县省道改造和91条111.2公里的村道工程建设。积极配合济青南线高速公路建设,保证了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积极搞好城市经营。大力推进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进一步盘活了城市基础设施资源,拓宽了城建融资渠道。加强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管理,实施了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工程,开发整理土地6000亩。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新进展。重点对县内35家企业的水污染及大气污染进行了整治,加大了投资力度,收到明显效果。全年开设治污项目16个,总投资6779万元,比上年增长80.9%。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813.2万吨,排放达标率为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4.56%;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48.59亿标立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量1206万吨,污水处理率81%。 十、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04元,比上年增加1195元,增长13.41%;人均消费支出6519元,比上年增加1035元,增长18.87%。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有所增加,增幅较大是家用电脑、空调机、微波炉、移动电话等,中高档乐器已开始进入住户家庭。其中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微机30台,有14台接入互联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81元,比上年增加466元,增长12.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12元,比上年增加438元,增长11.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24元,比上年增加494元,增长20.3%。 年末全县从业人员58942人,工资总额7.79亿元,年平均工资13350元/人,增长9.1%。其中在岗职工人数58630人,工资总额7.59亿元,年平均工资13363元/人,增长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