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周村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适逢周村开埠一百周年,是周村发展进程中重要而非同寻常的一年。面对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 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商贸兴区、环境立区”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总体经济运行呈现“总量扩张、结构改善、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和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和提高,为顺利完成“十五”计划,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在全省30强区县中的位次前移,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区域生产总值(GDP)112155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6%,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42611万元、599428万元、479512 万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6.5%、19.3%、16.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836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4329美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7.4%。三次产业构成比由上年的4.2:53.1:42.7调整为3.8:53.4:42.8,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构成更趋合理。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加快推进和完善产权制度改革, “二次改制”以来,完成企业改制27家,对企业实施破产重组51家,盘活资产39934万元,安置破产企业职工9327人;创新管理体制,对经济开发区实行了授权(委托)管理,使其在全区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日益凸现;创新城管工作机制,启动实施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改进工作考核体系,大力实施“三强带动”(强镇街、强村居、强企业)战略,激发了工作活力,营造了强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氛围;整合城乡教育资源,中小学布局调整初见成效;健全完善司法行政工作网络,人民调解工作得到加强;切实做好农民增收减负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全年兑付粮食直补资金182万元,兑付率100%,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政策性减负269万元。 对外开放开创新局面,文化旅游事业取得新突破。纪念周村开埠100周年暨首届中国(周村)旱码头旅游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周村的知名度和对外开放形象; 周村古商城修复对外开放、我区各旅游景点正式进入全国旅游版图、中国旅行社周村部揭牌营业,标志着周村文化旅游事业揭开了崭新的一幕。全年共接待游客8.3万人,实现旅游收入4619万元,其中“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2.43万人,实现旅游收入411.42万元。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与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运行质量不够高,财政收支压力较大;拉动和支撑经济增长的大企业、大项目少;土地、资金、能源紧缺制约经济发展日益突出;“三农”问题任重道远;社会保障、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仍需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任务艰巨,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重视并努力解决。 二、农林牧渔业 在中央1号文件及各项惠农政策作用下,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7747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8%;增加值42611万元, 比上年增长6.5%。 全年粮食总产达到72643吨,比上年增产2381吨,增长3.4%。其中:夏粮总产30855吨,比上年增产336吨,增长1.1%;秋粮总产41788吨,比上年增产2045吨,增长5.1%。经济作物中,棉花总产达171吨,增长67.6%;油料产量736吨,增长3.5%; 蔬菜产量32201吨,减少0.1 %;水果产量8677吨,减少2.5%。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单位绝对值 比上年±% 粮食吨726433.4 其中:夏粮吨308551.1 秋粮吨417885.1 棉花吨17167.6 油料吨736 3.5 蔬菜吨32201-0.1 水果吨8677-2.5 畜牧业健康发展。积极调整畜牧业结构,重点抓好规模基地建设和特色养殖。全年肉类总产12045吨,比上年增长6.4%;禽蛋产量23653吨,比上年增长4.5 %;奶类产量4523吨,比上年增长15.4%。 林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10000亩,造林补植面积67.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8.8%。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73407千瓦;农用拖拉机1397台;排灌机械动力43486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000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370公顷。农村用电量13670万千瓦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实施“三强带动”、配置壮大骨干企业发展战略初见成效。 以牛仔服装、巾被、丝绸为主导的纺织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被中国纺织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称号”。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内净增58家,达到249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27家。地方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11478万元,比上年增长23.71%,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83613万元,比上年增长33.38%。 工业运营质量进一步提高。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54376万元,比上年增长42.91%,产销率达95. 1%,比上年提高0.2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61212万元,比上年增长61.21%;实现利税96711万元, 比上年增长53.13%;亏损面为4.02 %,比上年上升1.2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2147万元,比上年下降23.70 %;工业资产负债率为63.48 %,比上年增长2.41 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14%,比上年增长0.62 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305420万元, 比上年增长35.13%,占现价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3.14%,比上年末提高2.0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区三级以上建筑企业达到32家,其中施工总承包19家,专业总承包13家;二级企业4家,其中专业承包1家;三级企业28家,其中专业承包28家。从业人员9937人,持有一级资质证书的项目经理16人。实现建筑业总产值62954万元,增加值14224万元,利润总额1688万元,工程结算税金及附加163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7862元/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37986平方米,竣工面积611029平方米。 |